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隨着新冠疫苗第一針在英國接種,全球抗疫戰可謂正式進入下一階段。目前由於香港第四波疫情在住宅區擴散,市民和傳媒尚未聚焦特區在訂購疫苗方面之進度。雖然科興及輝瑞協議各供應香港750萬劑疫苗,但相關政策局和部門也務須傾盡全力跟藥廠「追貨」,確保首批疫苗下月如期到港,否則會演變成疫情以來的最大危機。
政府採購物資 欠靈活性
留意「訂購新冠疫苗」背後,結合了本港應對疫情的兩大危機:其一,是早段搶口罩時期,政府在採購物資方面嚴重缺乏靈活性,只顧走流程;其二,是抗疫中段推行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期間,有大量抹黑中國製試劑的輿論和假消息,更有部分「所謂專家」(特首如是說)表明不信任內地的醫療產品。
年初政府買不到口罩,全城供應不足,尚可以研究怎樣在本地生產,可是新冠疫苗卻不得不向別人訂購--因為香港根本就沒有相關技術。一旦出現「人有我無」的情況,例如日本、南韓、新加坡、台灣,尤其連澳門也有新冠疫苗供應,而香港卻還是不斷等待的話,到時本港官員提出任何理由和解釋,肯定全部被視作掩飾辦事無能的託詞。
汲取上次本港口罩缺貨之經驗,市民在困惑時往往需要知道:「現時沒有,那甚麼時候才有?」也許官員到時的確未能從藥廠方面得到答案。然而,所謂「開誠布公」,正是明明無答案,亦要坦白告訴全港市民,自己親自追貨追了多少次、向哪個層級的人追、得到的回應為何、打算怎樣繼續跟進等等--若果官員不願意以此屈尊降貴的方式向市民滙報,到時輿論反彈必然極大,繼而大興問罪之師。
官員應開誠布公 資訊透明
當然,所謂「其他地方一早有疫苗而香港卻沒有」的說法,本身也是可圈可點:皆因不同地方買到的新冠疫苗,來源地可以大不相同。與此相關的是,許多西方國家都表明已「加快新冠疫苗的審批過程」,而香港政府雖然聲稱也會加快相關程序,但到底快在哪些步驟、在速度和安全之間如何平衡,也有需要向公眾說明,以增加資訊透明。
還有就是購買內地和海外疫苗的比例,內地疫苗由於運送路程短,即使牽涉冷藏,運輸也會便宜許多,從公帑運用的角度,購入較多內地疫苗似乎無可厚非,關鍵卻在於香港人對內地疫苗的態度--這不單是信心的問題,而是在目前的政治氛圍下,相信有政客會呼籲民眾不要接種內地疫苗,把接種「內地Vs海外」疫苗塑造成「藍黃之爭」,於是也有可能出現港人爭奪海外疫苗,卻剩下大量內地疫苗的窘局。
為了不浪費,難道香港政府購買內地疫苗的數量,竟然要因本地政治敏感,而較海外疫苗的數目為低?從大國博弈的角度看,中央不可能容許這種情況發生:「香港較少光顧內地疫苗」勢將變為國際新聞,讓西方諸國藉此打擊中國製新冠疫苗之銷情,並間接抬高西方研發疫苗的身價--香港自去年逃犯條例運動期間,已充分展示作為國際輿論戰橋頭堡之角色,故此香港購買來自不同國家疫苗之比例,注定成為全球焦點。
宏觀層面而言,目前的「國際疫苗爭奪戰」主要是三方對決--中國主要靠自家製疫苗,實行自給自足策略,西方富裕國家(包括:英、美、澳、日、歐盟)則走慣性的銀彈政策,利用「預先購買疫苗協議」(Vaccine Advance Purchase Agreements,行內稱之為APA)確保自己能夠較早獲得大量疫苗。
最後的第三方是20年前成立的「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希望以公私營合作模式,讓貧窮國家亦能獲分派疫苗,--目前至少有150個國家參與它的「新冠疫苗通道」計劃,當中約一半國家須透過此計劃的捐款,始能獲得疫苗。
國際疫苗對決 港「三頭不到岸」
在上述國際形勢下,香港可說是「三頭不到岸」:既非貧困地區而買不起,亦未能像富裕國家般大額落單,但同時又有為數不少的市民對內地疫苗嗤之以鼻。香港官員就算嘗試澄清流言、鼓勵大家接種內地疫苗,但肯定效果有限,結果一定被歸咎辦事不力而釀成危機。
從解困角度,明知此「劫」躲不了,香港政府必須在現階段做好期望管理,把國際形勢和行內做法盡早向公眾說明,不斷解釋為何訂購疫苗需時,並提醒市民還須嚴守社交距離措施多一陣子。
某程度上,香港抗疫期間的種種拉鋸,也反映「一國兩制」要付出的代價:因為不像澳門或內地的制度,故香港在買物資、買疫苗、全民強制檢測、設立隔離酒店等措施,既要走一輪內部法定程序,亦須照顧市民意願,更要尊重自由市場原則與人權--單看有市民不願離開住所接受隔離,香港政府派的是談判專家游說,而非彪形大漢抬人,應可理解香港的獨特,同時也往往是其掣肘。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0年12月14日
原圖:中新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