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自○六年起,隔年進行一次有關香港和諧社會的民意調查,並於去年底完成最新的「香港社會和諧:二○一四研究報告」。在五次調查中,以十分為最高分,零分為最低分,得分分別是五點五七分(○六年)、五點六分(○八年)、五點三五分(一○年)、四點五八分(一二年)及四點三三分(一四年)。反映「和諧指數」初期走勢持平,但在一二年就首度下降,並在去年再度下跌。同時,去年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估計一六年的和諧程度將會再度減弱,反映市民對前景不樂觀。
了解民情 施政依歸
這份民調是專資會與大學合作,於去年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十三日期間進行的,採用街頭訪問的方式,隨機在全港港鐵車站外圍三十個地點成功訪問了超過一千名、十八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分析受訪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對各問題的看法,然後作出建議給有關當局作為施政的依歸。調查主要從三個層面考量香港市民對社會和諧程度的評估。第一是對特區政府管治層面的滿意度,例如有關維持良好法治包括保護個人自由和財產及對民主的推動等。第二是對社會層面的滿意度,例如有關創新進取及互相尊重等。第三是對經濟/家庭/個人工作層面的滿意度,例如有關就業機會及市民與大財團的關係等。同時,調查員也會詢問受訪者對政府推出政策的意見,包括扶貧安老助弱、教育、土地房屋、交通運輸、環保和保育、醫療、文康及市政、行政及政制的政策。目的是了解市民對相關政策的滿意度,探索與香港社會的和諧程度之間的關係。
當中,尤其值得留意的是十八至二十九歲的年輕受訪者,對土地房屋僅評為三點七二分,對行政及政制評為四點零二分,顯著低於其他年齡群組,反映年輕市民很不滿意政府在這兩項政策方面的表現。筆者作為專資會的前任會長,一直都有跟進各項「和諧指數」的升降變化,當獲悉去年的結果後,初時真的感到有點擔憂。但是,「醜婦終須見家翁」,專資會應該要將真實的社會現狀如實反映出來。所以,專資會的秘書處準備如常向特區政府、內地有關部門及立法會議員等遞交這份研究報告,讓相關人士了解香港的民情和民意變化。
尋求共識 改善困局
針對市民不滿意的本港土地房屋的問題,特區政府在去年底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時,建議未來十年將興建四十八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為六比四。就此來看現屆特區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政府在覓地建屋的時候,往往遇到地區人士的強大阻力,拖慢建屋的進程。例如:當特區政府有意在某地區興建公營房屋的時候,本應支持政府發展房屋的建制派區議員,竟然會上街說出「不想出現第二個天水圍」、「人多會令區內交通擠塞」等等莫名其妙和自私的反對理由,令市民感到連建制派也不支持特區政府施政。因此,建議當局在推出任何政策前,應該盡早與各有關團體溝通好,向他們詳細解釋有關政策和目的,並一起尋求方法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筆者相信,只有透過和社會各界加強溝通和對話,尋求共識和社會發展方向,才可以改善社會的不和諧趨勢,政府才可以改善目前施政困難的局面。
至於年輕市民對政制發展感到不滿,筆者認為不應該因為有人走上街頭爭取他們心目中所謂的「真普選」就去迎合他們。以《基本法》為依歸才是正確的方向。今次調查得出年輕市民特別不滿社會現狀,我認為今後政府的房屋、教育和青年事務等政策,必須立刻因應目前的情況而作出全面修訂,以符合社會和發展的需要。
原文轉載自《東方日報》2015年1月9日
原圖:treif.org.tw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