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梁浩然
多年前,樂壇組合達明一派有一首名曲,叫《十個救火的少年》,歌詞講述村裏有一天晚上大火,召集了10個少年去救火,但是後來他們因各種不同的原因,有些因自身利益而退縮了,有些則因意氣用事而鬧翻了,最後餘下3個願去救火的少年,卻因為杯水車薪,最後大火燎原,全村受害。想不到,廿多年後的今天,這故事正在香港發生。
房屋需求有增無減
這場火,是指居住的問題。隨香港的經濟及人口發展,市民對於房屋的需求有增無減,可是由於房屋及土地供應的不足,使得租金高企,樓房問題嚴重。為了要救這場火,政府採納了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的建議,定下供應目標,未來10年要興建48萬個住宅單位,其中公營房屋佔六成,用來回應中低收入的市民所需,即計劃未來10年平均每年需供應約兩萬間公屋單位和約8,000間居屋單位。
面對這個救火目標,政府積極尋找土地建屋,並嘗試見縫插針,在全港18區尋找一些有潛質改變為住宅的用地,最後除了油尖旺及灣仔區外,在其餘16區共找出了一百五十多幅具有住宅發展潛力的用地,希望改變作住宅用地。當中,最主要的用地位於元朗、屯門、大埔和西貢這4個地區。但改變這些現有土地作住宅用途,卻要面對種種難關,必須事先通過公眾諮詢,得到當區的區議會支持和配合,否則是難以通過。
開發新區填海增地
雖然大家也同意香港急需解決市民住屋問題,但一旦涉及當區自身利益時,一系列的考慮因素,例如交通、基建、社區設施等,以致對當區發展的影響、景觀、空氣、交通等,全都是各區議員希望研究的議題。一年下來,這一百五十多幅用地當中,只有42幅有實際開始改劃作住宅用途的程序,但其餘的一百一十多幅用地,卻仍在交涉中。各區既得利益者為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繼續與政府博弈,一個人做,10個人問,情況繼續下去,市民對房屋的殷切需求不可能得到解決。
長遠來說,開發新發展區及填海增地是不能避免的,但遠水不能救近火。房屋問題已著火,繼續各家自掃門前雪,中下收入市民買不起樓,但是卻不能沒樓住,只能繼續捱天價樓房。最終受害的,是社會上最無力反抗的弱勢市民。
原文轉載自《新報》2015年1月9日
原圖:政府新聞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