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教育局早前公布通識教育科改革方案,包括通識科改名、刪減課程內容和課時、教育局提供經審批的適用書目表、評核簡化成「及格」與「不及格」二級制等,這是回應過去十年,通識科不斷積累有關的學與教、考與評、課程內容等眾多問題,所來的一次釜底抽薪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任何教育的政策、學科發展,實踐是驗證真理的唯一標準,學校教育牽涉萬千學童,影響一代又一代,若然發現有錯,必須要作出改善,方能毋負下一代。
教育角度看,香港十年通識科的實踐之路,筆者認為起步的一大錯誤,就是未能回應,又或可說不重視我們的國家!
看十年多前,推動通識科新貴上馬的《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總共列出八項課程設計原則,其中一項有這樣的文字論述:「透過研習不同的情境議題,令學生有機會綜合及應用過往的學習所得,並能繼續擴闊及深化知識基礎。課程的設計讓學生超越事實和現象的理解,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反思。」
先說「透過研習不同的情境議題,令學生有機會綜合及應用過往學習所得」,要一位剛升上中四的學生,來綜合、應用過往學習,從而研習不同的情境議題,實在嗎?當通識科推出愈來愈多的政治議題,人生經驗尚且幼嫩的考生怎樣拿捏?恐怕是教師立場、媒體定調定論而已。
另外,說「課程的設計讓學生可以超越事實和現象的理解」,但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情、義、理、法的事實教育、民族認同、身份認同、國家認同,怎麼超越事實和現象的理解?
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是獨特而不是獨立,能超越事實和現象嗎?有的人宣誓就任立法會議員時,竟然做出侮辱國家的言行,這又是超越事實與現象的理解?違法與達義能混在一起,貽害無數的在學青少年,這又是超越?製造「生於亂世有一種責任」的錯覺,將香港打得稀巴爛,又是一種超越?
缺了「一國」後果會怎樣?
通識科十年的「非教育」的變異,使得該科變得愈來愈莫名其妙。整天說培養學生超越、批判,獨立思考的多元能力,但有無回顧,這是多元建設抑或是多元破瓌的思想,並由此衍生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識科有無實質的課程內容,要透過該科的教學互動,通向認識國家之路?不敢想像,如果香港的教育,特別是標榜通識的學科,依然是認識國家之路不通的話, 「兩制」缺了「一國」,後果會怎樣?
通識科改革中提出安排學生到內地考察,從學習為本的角度看,這是必要實踐的教學行動,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遠源流長的文化、與自己血肉相連、休戚與共的祖國,能不去認識嗎?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若人為設置障礙,不讓學生透過不同渠道認識國家,這樣配稱為中國人嗎?配稱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嗎?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20年12月11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