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常留意關於嫦娥五號的報道,不論是在月球表面採集土壤樣本以及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新聞片段不時影到一排一排的控制員,當中大部分都是年輕的面孔,其中一位任務連接器系統指揮員,年僅24歲,因為年輕,又是文昌航天發射場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指揮員,所以引發內媒和網民的關注。國家航天部門讓年輕人擔大旗,說明了國家強大,年輕人就有實現夢想的機會。
香港年輕人可否在內地追尋STEM夢?望見周承鈺這位年輕的女性指揮員,即時聯想到香港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香港向來重商輕科研,即使小朋友對科學、數理等有深厚的興趣,但中學、大學選科時,主要考慮是畢業後是否有工作出路。在香港,讀STEM 科目的出路窄,根據2018年數據,香港每千名就業人口中,只有6.6人從事研究員的工作,遠低於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年輕人往往會因為前途而放棄興趣,選取較有「前途/錢途」的科目,這種情况好可惜,不止年輕人未能實踐科研夢,也浪費了潛在的精英人才。
上月底公布的《施政報告》,其中一項是「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助在本地及大灣區內地城市有業務的企業,聘請2000個本地大學畢業生在大灣區工作。這項措施為年輕人開拓了到大灣區工作的機遇。不過,除了打工掙錢之外,香港的年輕人,可以在內地追尋自己STEM的夢想嗎?
中國科研投入多 而且成績亮麗或許有些人對到內地發展STEM 嗤之以鼻,但事實上,中國科研的進展之快,已晉升世界先進前列,或許已超出大多數人的認知。除了嫦娥登月之壯舉外,再看看中國科學院研製的量子電腦原型機「九章」,它處理特定程序的速度,比谷歌去年發布的53個量子比特的電腦快上100 億倍,都叫世界矚目。
最能宏觀地說明情况, 要看權威科學期刊Nature 制定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它統計一年中在82家一流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目,據2019年的自然指數統計,美國是第一位,中國是第二位,更拋離第三位的德國和第四位的英國。另一個由科睿唯安發布的「高引用研究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指數,統計了20多類的高引用論文,從而確定各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指數反映,獲選人次最多的地方是美國,中國佔第二位。這些指數顯示中國基礎研究的成績,只是僅次於美國。獲得這樣的成績,反映背後國家對研發有高度投入,多個調查均顯示,中國在研發的投入,僅次於美國。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報告,中國在研發的開支持續上升,到2015年已超越歐盟,是世界第二大投入國。以上客觀的指數和統計已經顯示,中國在科研的投入多,而且成績亮麗。如果本地年輕人也有機會融入內地的科研體系,可供闖蕩的科研領域,一定比本地遼闊得多。
據我所知,本地學人也有參與內地的科研發展,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嫦娥一至五號的登月計劃,港人均有幸參與。最近一次升空的嫦娥五號搭載了理工大學研製儀器助「挖土」,充分展示了香港機械工程的實力。
港府可助開拓融合式發展路徑除了24 歲的指揮員周承鈺,在研發「九章」的團隊中,也有一群90後的年輕人,其中最小的1997 年出生,同香港特區同齡,只有23歲。香港人傑地靈,會缺少這種出類拔萃的人才嗎?年輕人從事科研,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廣闊的舞台。內地年輕一代的科學家有一句口號:「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香港青少年也可以懷抱共同的夢想。特區政府可做的,是為本地的年輕人多認識內地的科研情况,建立交流平台,開拓融合式的發展路徑,讓香港科研人才,也可英雄出少年,為國家效力。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20年12月9日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