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前期研究值得支持
「明日大嶼」前期研究值得支持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劉國勳


自2018 年特首於施政報告公布「明日大嶼願景」以來, 由於規模龐大,且涉及龐大而長遠的財務投入,社會上支持及反對之聲此起彼落,至今依然議論不休。從長遠土地供應及社會利益看, 「明日大嶼」是符合成本效益的覓地選擇,故筆者認為計劃值得支持。


填海財務上可行


香港是多元社會,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本是平常不過,但部分言論形容「明日大嶼」為「倒錢落海」「政治豪賭」則明顯是危言聳聽,煽動民情。不過,撇除情緒化言論及陰謀論,社會對「耗盡儲備」的擔憂至今確實揮之不去;加上近一年經濟陷入困境,政府財赤重現,公眾對大額公共投資有所猶疑,亦屬情理之內的反應。相反,政府作為「明日大嶼」的推動者,過去一段長時間卻未有為這個宏遠的計劃,系統地宣傳及解說,讓公眾釋疑,反而令人不解。


就「耗盡儲備」的問題,不少專業團體及學者其實已確認「明日大嶼」在財務上可行,非但不是「倒錢落海」,更可帶來可觀的收益,足以彌補填海及基建的開支。而更重要的是,要落實「明日大嶼願景」除了由庫房直接投入外,還可以透過不同的融資安排,包括發債、公私合作、鐵路加物業發展,甚至預售發展權益等,在毋須動用財政儲備、不影響政府經常性開支下推展計劃。筆者早前亦論述過相關的融資方案(詳見《「明日大嶼」錢從何來?融資豈止一招》),在此不贅。其實,反對者一時說「明日大嶼」是財務黑洞,如同「倒錢落海」是「政治豪賭」,但到有人建議邀請私人資本參與以減少政府投入時,他們又反過來說是「利益輸送」明益財團。如此搬龍門式的詭辯,雖然自相矛盾,但卻不乏信眾,當局宜多加解說,以正視聽。


收回棕地限制多


而除了「錢」外,批評政府「捨近務遠」是另一個主要的反對意見。持意見者指出,當下新界有過千公頃的棕地,只要政府好好規劃,非但可以改善鄉郊環境,更可以釋出大量土地應付社會需要。論者同時提出,政府手執《收回土地條例》的「尚方寶劍」,收地可說是輕而易舉,加之棕地徵收價低,政府放棄低價收回棕地,反而費巨資去填海,明顯不是棄易取難、捨近務遠,背後原因就是怕得罪既得利益者,特別是在新界囤地的發展商。


然而,事實是新界現存約1579 公頃的棕地,有超過一半,即803 公頃,已被納入政府或私人發展項目中,如洪水橋/廈村、新界北、古洞北/粉嶺北及元朗南等。在扣除76 公頃位於保育地帶的棕地後,政府亦已就餘下的700 公頃棕地開展再規劃研究,相信實際可作再發展的用地已不多。再說,參考古洞北/粉嶺北的經驗,現時棕地收地價已達1350 元/呎,與1400 元/呎的淨填海造價已相去不遠,若計及安置的成本,收回棕地的成本隨時高於填海造地。至於收棕地是否較容易?大家亦不妨回顧古洞北/粉嶺北的經驗,計劃由2008 年啟動,今年才開展收地,單是由「生地」變「熟地」已花上12 年,若說收棕地比填海快,恐怕只是過於樂觀。


總括而言,筆者支持「明日大嶼」並非因為計劃是所謂的「倒沙成金」或「穩賺不賠」,更非基於填海與其他覓地方式孰易孰難的比對結果,而是因為計劃可帶來的各種社會效益是其他覓地方法難以取替,這包括「明日大嶼」可一次過提供30 多萬個公私營房屋,為不同收入家庭提供安居之所;在興建新基建連接人工島的同時,打破新界西交通困局;可提供大量毗鄰市區的土地,為大型舊區重建提供安置的選擇,以及計劃可為香港打造一個有30 多萬就業機會的新核心商業區。筆者期望「明日大嶼」前期研究能得以開展,讓數據、資料及事實,來為「明日大嶼」說話。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20年12月3日


原圖:大公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好正
3
心心眼
0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0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