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 盧偉國
立法會最近就如何紓緩本港道路交通擠塞展開辯論,正所謂「民生無小事」,該議題影響到市民的每日出行,確實不容忽視。問題涉及交通網絡及運輸基建的規劃、公共交通的管理、以至跨境交通的配套設施及流量管理等,若要切實解決,還需特區政府全面檢視公共運輸政策及規劃。
定綜合發展策略 配合港長遠發展
政府自1976年以來進行了3次整體運輸研究,最近的一次,即「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是在1999年完成,已是20年前!隨着本港人口持續增長,社會經濟活動不斷增加,各項大型跨境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以及蓮塘/香園圍口岸亦相繼落成,令本地交通網絡的負荷亦不斷增加。近年我曾通過不同的渠道,促請政府當局盡快展開「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全面提升本地交通基建的承載能力。
我認為當局必須配合全港土地、房屋、經濟、人口等的規劃,制定一套全面綜合的交通基建發展策略,既配合香港長遠的發展所需,亦確保各種公共交通工具有清晰定位,相輔相成,維持合理競爭,以擴大整體交通網絡及基建配套的容量。同時,當局應持續優化整體城市規劃,政府部門也應帶頭由核心商業區遷移到其他地區,既可以令各區的發展更為均衡,也有助於分散現時的車流量。
當局在「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倡導「更充分運用鐵路,讓鐵路成為客運系統的骨幹」,在《鐵路發展策略2014》文件也提出發展7條新鐵路綫,包括東涌西延綫、北環綫及古洞站、洪水橋站、屯門南延綫、新東九龍綫、南港島綫(西段)、北港島綫,當時預計在2031年前完成,最早落成的屯門南延綫可在2022年通車。我多年來一直就此向政府「追數」,因為至今過了6年,仍然只得東涌西延綫和屯門南延綫有些實質進展,而明明有好幾個項目都是非做不可,例如古洞北、粉嶺北的基建已開始,涉及22億多元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前期工程撥款申請亦已獲財委會通過,但落馬洲支綫增設古洞站、洪水橋站,到現在此刻仍然連「影都無」。
專責部門監督鐵路 調整造價估算
我認為問題主要源於政府不同部門在城市規劃上各自為政,古洞北、粉嶺北的土地開發屬於發展局,但相關交通規劃卻去了運輸及房屋局,兩者似乎欠缺良好的溝通及配合。實際上,現時相關部門的工作已是相當多元和繁重,但在以鐵路作為本港主要交通樞紐和主要幹綫的交通政策下,鐵路的整體規劃和建造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所以政府在這方面一定要加強投放資源。
我促請特區政府應盡快落實沙中綫調查委員會最終報告中的建議,成立專責部門處理和監督鐵路的規劃和建造,加快促成上述7個鐵路項目有序落實。事到如今,既然相關工程已不可能按原來的計劃如期推展,政府應該務實地調整工程落成日期和造價估算,向市民詳細交代。同時,當局應繼續推展《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包括重新考慮興建荃灣至屯門的鐵路,為進一步發展新界西部帶來新動力。
鐵路發展關乎民生,既可有助紓緩道路交通擠塞,也可落實以「鐵路帶動發展」,亦令香港多年培訓出來的鐵路工程人才,包括鐵路規劃、設計、建造、營運等領域的專才,可發揮所長,並有助培養年輕專業人士接棒,堪稱「一舉數得」!
不過,無論是公共運輸政策及規劃的全面檢討,抑或上述7個鐵路項目的有序落實,雖然可以治本,卻是「遠水不能救近火」。若要適當紓緩當前的道路交通擠塞,只能求助於某些「治標之法」。其中一個較易落實的辦法,是當局應配合大數據發展趨勢,加強創新科技的應用,建立一站式公共交通資訊平台,以及多功能的流動應用程式,匯集全港不同公共交通運輸工具,包括火車、地鐵、巴士、小巴及渡輪的實時班次和各區交通狀況,包括附近空置泊車位信息等,讓市民真正做到輕輕一按鍵,即對所需資訊瞭如指掌,從而決定自己的最佳出行策略。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20年11月24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