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陳克勤
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在第三季按年下跌百分之三點五,儘管跌幅收窄,但連續第五個季度收縮,旅遊業、零售業等行業仍然疲弱。過去一星期本地確診個案增加,反覆的疫情始終為經濟復甦構成重大障礙。現在香港的失業率以百分之六點四創十六年來的高位,約二十六萬人處於失業,而為期半年的「保就業」計畫將於本年十一月底結束。不難預見,最壞的情況即將來臨,屆時或會出現企業倒閉潮,失業率及開工不足率或進一步攀升。
政府年初以「保企業等於保就業」的邏輯推出史無前例的「代出糧」保就業計畫。第一期保就業動了八百億元,第二期則用了一百一十五億元。最後是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以五十四億元資助二十三個直接受防疫措施影響的行業。雖然保就業計畫「不患寡而患不均」惹來了一些批評,但上半年疫情來勢洶洶,政府沒有時間去精雕細琢,政策有未盡人意之處實可以諒解。今天回顧當時的做法,可以肯定保就業計畫幫到不少企業和僱員,減低了市民所承受的衝擊。
黎明在望放棄保就業功虧一簣
事實上,政府的保就業計畫能夠快速地落實和推行,單是這一點就值得肯定。雖然有些受惠企業拿得太多、有些僱員未能受惠等等,這些都可以調整和改良。但政府有意為保就業畫上句號,這種做法則未必明智。
經濟學有一個概念叫「沉沒成本」,即已出之物不影響未來的決定。當下的問題是保就業的一千億是否應該視作沉沒成本呢?政府已經「放風」不會有第三期保就業,言下之意就是叫大家不要執着已出之一千億,以及是時候要認真考慮結業或裁員。假如疫情的終結遙遙無期,政府要留些錢為「持久戰」做準備而作出「長痛不如短痛」的抉擇,已出之一千億就不影響未來的決定。
不過,今年各國加緊研發新冠肺炎疫苗,不論中國或外國都有良好進展,預料明年就有疫苗應市。只要有辦法熬到明年,情況就會好轉。
雖然保就業為公共財政帶來壓力,但這樣壓力並非完全不可承受。正所謂為人為到底,世界各地的政府想盡辦法大開庫房紓解民困時,港府選擇在此關鍵時刻「閂水喉」豈非凸顯巨額儲備得物無所用嗎?既然黎明已經在望,現在才放棄便功虧一簣,那一千億可真花得冤。政府應該有前瞻性地為疫後的經濟復甦做好準備,努力延續保就業的勢頭,並輔以失業援助、開工不足援助津貼、創造臨時職位等措施,以及修補保就業計畫的各種漏洞,更全面、更精準地去幫助有需要幫助的市民和企業,讓香港可以順利過渡到疫後的新時代。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20年11月18日
原圖:中通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