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課程必須全面檢討
中史課程必須全面檢討

 

新高中學制推行了數年,中國歷史科的選修人數銳減,在二○一四年中學文憑試中,中史科考生人數較二○一○年會考的二萬六千人大跌約百分之七十五,只有六千四百多人報考,減幅成眾選修科之冠。修讀中史科的高中生人數大跌,反映年輕學生對中國歷史科的不重視程度有所加劇,年輕一輩對國家認識不深,成為了社會關注的議題,亦令我關注中史科的發展去向。   下跌源頭 非必修科   有意見認為,教育改革取消了中史獨立必修科的地位是今日中史修讀下跌的源頭。但當局的資料顯示特區政府在二○○一年把中史列為初中必修課程,現時已有百分之八十八的中學在初中以獨立科形式教授中史及規定課程時間。而且,中史在教改前後都是高中的選修科,地位沒有改變。雖然官方指約有九成學校開設歷史科,但原來如何教授中史內容則校本自決,例如教授甚麼時期的中史並無明確規定,只要符合教育局百分之五的課時要求便可。我不禁要問這算是甚麼必修課程?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中學文憑試作為大學入學試,中史考生人數的確較舊制多。在二○一五年文憑試中,報考中史科的日校考生人數為六千三百二十人,而在二○一二年最後一屆高考考生中,修讀中史科的日校考生則只有四千四百一十五人。   新高中課程修讀中史人數連年下降,我認為是存在兩個因素。第一是「內在因素」,因為考生對中史科學習興趣不高,以及課程的總量太大、難度高和課程內容未能引起學生興趣。其次是「外在因素」,因為不少考生認為修讀其他學科前途較中史科為佳,結果導致中史對年輕學子的吸引力漸漸消失。   學習中國歷史不止是一門學科,更是一個認識先祖的渠道,知道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在過去五千年來何去何從,學習先賢留下寶貴的智慧,並認識祖國的發展和成就。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國家歷史都是必修科目,而且隨中國日益強大,已經有愈來愈多外國人積極學習漢語、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以便與內地人溝通做生意和強化文化的交流,那為何香港特區獨樹一幟反其道而行呢?   忽視歷史 沒有前途   我認為中史可以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發展的了解,讓年輕人真正明白到國家過去是怎樣被列強侵略和欺凌,國家又是如何艱苦奮鬥才能走向今天的成就。年輕學生對中國歷史所知甚少,故應該全面地而非片段式認識歷史。事實上我國建國後發生了很多不如人意的情況,但希望大家可以反思自推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比較起建國初期的三十年,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是向好還是向壞。   為了提升學生對中史科的興趣,課程發展議會已於去年五月成立專責委員會,檢視初中的中國歷史及歷史科的課程,期望能於今年中提出短、中、長期的改革方案。另有意見指應將中史科列為必修並取代通識科,筆者認為新學制的安排,是經過長期諮詢及多番努力,才取得現時的國際認受性,修改必修科的組成必須審慎,要先取得社會共識,以及經過既定的課程檢討程序,否則或影響文憑試的認受性。   教育,是春風化雨,日復一日。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可以向學生移植文化價值觀。著名歷史學家錢穆說:「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忽視歷史的社會是沒有前途的社會。」香港人也是中國人,絕對不應該數典忘祖。因此,我建議不單應該將中史列作初中的必修科目,而且高中也應列為必修課程,通過考試來提高學生加深認識國家歷史的誘因。只有這樣,老師才會認真教授中史,同時學生才會用心學習中史,社會才會真正重視和對待中國歷史。   原文轉載自《東方日報》2015年1月2日   原圖:mkc.edu.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