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這一次美國大選,理論上不會有真正贏家--拜登與特朗普在各搖擺州份的選情均很接近,並沒有出現一面倒的情況,且還會引發連串官司;故即使舉行了民主選舉,加上投票率創120年來新高,但結果卻欠認受性,肯定是「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社會裂痕反而進一步加深,尤其種族間的仇恨。
造成如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公眾從民意調查所得到的「拜登將猶如山泥傾瀉般大勝」之印象,跟實際選情存在太大落差。不論特朗普說了多少謊話也好,但他在投票日前揚言民調不可信,認為都是「假新聞、假民調」(fake news,fake polls),卻實實在在從投票結果中得以印證。
西方輿論普遍認為,「民意研究機構」乃今次選舉的最大輸家之一:經歷上次2016年大選的教訓,並用4年時間改善進行民調的方法,但所作的預測結果仍是不準。今後民意調查即使仍會繼續做,但參考價值大幅下降,政界投放到民調研究的資源亦無可避免減少,而目前預計有兩大調整方向:
須重建資料渠道 恐淪宣傳工具
其一,重新建立收集資料的渠道--今次美國大選再次證明,從社交網絡(如Twitter)內收集的民意,較諸以電話回應的民意,有更高參考價值,甚至相對準確:因為答問題的人不排除會說謊。如是者,則全球最能勝任進行民意研究的「機構」,其實只有一眾社交網絡科技巨擘(理論上當然還要用家同意,但用戶資料庫已一早存在)。
接下來,民調便只能朝「微觀」的方向走。在美國的情況,也許是由頭建立一套研究各個縣(county)和城(city)民意走向的系統,特別是過去依靠當地一些較小型的民調公司去收集資料的方式,必須重新設計,包括不能只靠問問題,而需要參考日常行為,以至消費模式的數據。
其二,淪落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留意以上第一條調整路綫,牽涉的費用極為龐大。在現時「民調失信於民」的情況下,恐怕短期內難有人大手投資。何況目前仍在市場的民意研究機構總要想辦法生存,因此部分業界害群之馬,今後將利用民調,協助政客造勢和作競選宣傳。「假民調」一旦氾濫,想認真改革民意研究的人只會更沒有空間--誠然,在劣幣驅逐良幣下,未來的發展就如同哈佛大學新聞研究中心的比喻:「沒有民調作參考,民主社會猶如摸黑飛行。」
特為面子 續淡化全民防疫意識
而更大的噩夢,尚不在今後沒有民調作政策指引,而是眼下美國之疫情勢將更難控制。即使拜登挑戰成功,但上任還要等到明年1月20日。
換言之,2020年餘下的這個冬天,仍是由特朗普指揮全國的防疫策略。不難想像,特朗普為了面子、為壯聲威,很可能會進一步淡化全民防疫意識,力求在感恩節至聖誕節期間催谷經濟。
再者,特朗普的激進支持者亦會認為,「戴口罩」等同於擁護對手,所以將繼續不理相關勸喻:實情是投票當日,很多表明支持特朗普而親身前往投票的選民,全程沒有佩戴口罩。投票翌日,美國終於突破了單日1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而總確診人數本星期亦勢超過1,000萬,加上特朗普選舉造勢大會衍生之交叉感染個案,下星期將陸續浮現,但如今卻竟然還有那麼多人堅持不戴口罩,以求作政治表態!美國社會的心理狀態,確教人匪夷所思,而民主選舉變成「民粹選舉」,亦只會帶來政治上的勝利,卻欠缺道德上的勝利(moral victory)。
固然,也有「中國本位」思想的評論認為,美國大選令其國內局勢亂作一團,必定有利中國,故認為中國才是最大贏家云云--這種想法是可悲又短視的:不靠自己實力而趁別人跌倒方能上位,地位既不會持久,更不可能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同時,部分美國政客和傳媒也會因為內部壓力,而進一步強調「中國威脅論」,並游說其盟友齊齊杯葛。故中國面對美國中短期失勢,宜謹慎處理,毋須針對美國的挑釁和批評次次出招,這樣反而顯得被動。
如上推論,正因為美國疫情肯定變得更為嚴峻,短期內必須依仗國際間的合作,始能扭轉局面:作為醫療科技最先進的美國,若果未來1年未能控制疫情,其醫療成果也定必留來自用,而不會惠及世界。
冀中美良性互動 助推「外循環」
惟有中美兩大國展現聯手抗疫的氣魄,其他國家才會陸續歸位,解決今次人類史上最大的衞生危機。
就算從中國自身利益出發,既然當下的大策略是推動「內外雙循環」,而西方國家的疫情已經快速反彈,「外循環」至明年第一季也難以起動--故此最理想的狀況,應該是寄望美國內部盡快復和,繼而同心協力拼經濟,全球經濟始有可能在中美的良性互動下復甦。否則,單靠中國「內循環」帶動,效果始終有限--特別是香港的開放型經濟,要發揮大灣區的協同效益,必需要在外圍環境已經回復正常經濟活動的情況下,始有機會出現。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0年11月9日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