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可以做到 通關時不我待
清零可以做到 通關時不我待

第三波疫情似乎接近尾聲,市民活躍起來,街道行人變多,茶樓、酒樓門口不少食客等位,的士站出現排隊人龍,塞車情況日漸嚴重。剛剛過去的萬聖節,適逢政府放寬防疫措施,酒吧可延長營業至凌晨兩時,大量市民聚集在蘭桂坊慶祝。全港有11家酒吧和54名顧客涉嫌違反防疫規定。


抗疫疲憊 經濟萎縮


酒吧是特別高危地方,人們在酒吧吵鬧環境裏聊天說話會更加大聲,更加靠近,又有如此多人無視防疫規定,加之天氣轉冷,筆者擔心,是打開了第四波疫情的潘朵拉魔盒。有專家預計第四波疫情會有一萬人確診,一旦發生,對經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作為醫生,筆者認為對經濟來說,種種熱鬧景象有些「虛火」。很顯然民眾抗疫疲勞,在放寬限聚措施之下的節日,報復性飲食、報復性聚會,一片虛假繁榮,實際上香港經濟的基本面仍然沒有恢復的跡象。雖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對經濟做出積極的預測,估計本港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跌幅比第二季顯著收窄5.6個百分點。惟數據顯示,失業率由約3%升至6.4%。從歷史上來看,美國的失業率亦只有兩次突破10%──1982年12月份和2009年10月份,均是著名的經濟大蕭條期間。值得注意的是,本港20至24歲市民失業率達20.1%,即是年輕人與應屆畢業生是失業重災區。國泰大裁員轟動一時,但新聞報道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沒有被傳媒留意到的小型企業悄無聲息便倒閉了,猶如骨牌一個個倒塌,愈來愈多人失業,以及失業率統計上沒有計算在內的停薪留職,或者大幅減薪,或被迫放無薪假,打工仔收入只有減少沒有增加。


香港向來是開放經濟體,在眾多經貿夥伴當中,內地是最重要的一個。早前港府與新加坡達成「旅遊氣泡」原則性協議,目的是毋須接受強制檢疫之下恢復旅客來往。但2019年1月至8月,香港只約有33萬人到新加坡旅遊;去年整年,新加坡赴香港旅遊人數亦只約45萬人,佔訪港旅客的0.8%,相比內地遊客訪港逾5000萬人次,差天共地,所以當務之急仍然是和內地恢復人員交流往來。


明眼人都見到,全世界防疫抗疫做得最好便是內地,如果以新冠危險程度地區排名,內地當之無愧是最安全。建議首先單向開放︰從內地進入香港只須檢測不用隔離,作為防疫抗疫問題看待,應該是沒有什麼人會有異議。新加坡不久前放寬了中國內地遊客赴當地不用檢疫及隔離,澳門早也這樣做了。所以若有異議,一定是出於「逢中必反」的政治考量。


下一步當然是需要爭取與內地雙向通關,令香港人去內地亦不需要隔離14日。這便需要中央政府對香港防疫抗疫有信心,那麼如何有信心呢?最好的情況便是香港確診個案清零,之後全民使用健康碼,亦即跟隨內地、澳門行之有效的方法。事實已經證明,西方「創新」的做法令美國尚處第一波疫情,日日新增以萬計確診病例,歐洲則掙扎於第二波,經濟遭受重創。內地、澳門清零的方法不外乎全民檢測、追蹤、隔離、醫治這些步驟。香港若是難以達成強制性全民檢測,便可規定拒絕參與檢測人士不可到訪公眾地方,不可使用公眾交通工具,並非強迫不合作人士去檢測,而是保障其他證明是健康的市民的生命安全。經濟復甦並無捷徑,也無他途,香港應以清零為目標,遏制病毒存在。內地已經做出良好示範,國內一旦發現有小規模爆發,市民、當地政府,以至全國民眾都會合作「撲火」。筆者相信若是港府顯示出足夠決心,加上中央政府在類似上次所謂「全民自願檢測」時在醫護人員、檢測人員、檢測劑量等方面的幫助,香港亦有能力「清零」。


政府已豪擲超過800億元「保就業」,仍然追趕不了市民失業的步伐。一時救急尚可理解,但就業問題是否可以靠津貼一世?不知香港庫房還有多少800億可以用來補貼。所以說補貼不是根治辦法,只有與內地通關才能真正救香港。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11月5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0
好正
6
心心眼
0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0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