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5 、6 年前,個人參加一個深圳高科技的參訪團,時任副市長的唐杰先生詳細介紹當時深圳高科技產業的狀况,到會議結束時,唐市長語重心長的拋下一句:「香港的朋友,你們要好好的重新認識深圳。」這句說給香港人聽的話,也隱藏了作為深圳副市長對深圳成就的驕傲,言下之意,就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深圳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
深圳40年一路走來 非一路順風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特區成立40 周年慶祝大會上點評深圳的成就,是基於數據和事實的點評。但如果回顧一下深圳在過去40年一路走來的歷史,也不是一路順風的坦途。不要說是在1980年特區建立之時,就是在20 年前的2000 年,大概也沒有多少人可以預料到這個沒有任何科技基礎的移民城市,可以成為今天全球領先的高科技之城。大約在15年前,還有作家創作了一本小說去調侃深圳:「天堂向左,深圳往右」。
回顧過去40年,深圳也遇上幾個重要的關口。如果當年其中一個關口闖不過,那深圳就不可能是今天的深圳,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二流尾的城市而已。在深圳特區成立的5 、6 年之後,深圳已經受到批評,被認為是從事「入口倒賣」之都,和本來專注出口加工的戰略定位不符。當時深圳迅速糾正,重回製造業的本位,為深圳發展工業打下基礎。
到了1992年鄧小平南巡,表面上是為深圳這些南方經濟特區加持打氣,但鄧小平南巡的最大目的不是照顧深圳,而是要盡速擺脫當時全國「姓資姓社」的思想論戰。鄧小平當年提出「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起了一錘定音之效。改革開放事業遍地開花,改革開放政策,由幾個經濟特區推廣到全國。而在金融方面,上海得到的優惠政策尤多,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中的時候,深圳在鄧小平南巡帶來一陣子亢奮之後,又回到「特區不特」的無情現實。當經濟政策已經是「人有我有」,深圳的地價和工資水平又上了幾個台階,加工業陸陸續續遷到鄰近地區如東莞,深圳也有一陣子「深圳往何處去」的迷惘。
不用求教於經濟學大師,一般宏觀發展顧問都可以為深圳開藥方,就是「產業升級」。這其實是全球城市發展的規律,當經濟開放政策已經遍及全國時,深圳只能憑藉經濟實力水平較高,發展水平比其他城市超前幾年的優勢,搶先向高增值行業進軍。這條道理簡單不過,簡單到就是向中學生告誡「上堂前備課,放學後溫書」那麼簡單,但芸芸學子,又有幾多人做得到?
「事在人為」是深圳成功關鍵
搞高科技深圳先天條件不如人,深圳沒有一所知名的重點大學,沒有一所像樣的科技研究所,當年國家也沒有一套系統的高科技發展政策給深圳,那高科技如何搞?
之前在本欄寫過一篇評論〈天心無定 事在人為〉,而「事在人為」這4 個字就是深圳成功的關鍵。
在2000 年之後,就有相當具有高科技背景的人才到深圳擔任領導,例如王榮、許勤和馬興瑞等,他們都是搞高科技的行內人。他們的身分就像一個深圳高科技發展的總設計師和總工程師,可以為深圳發展高科技勾畫藍圖和設計硬件及工序。這也就是當下經常用的術語「頂層設計」。但光有懂高科技的「領導」和「頂層設計」還是遠遠不夠,同樣需要的是萬萬千千的工程參與者。深圳本來就是小農村,哪有這萬萬千千的工程參與者?
手上有一本紀念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的特刊,叫《深圳最有影響力十大觀念》,這是大約在5、6年前參加在澳門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一位深圳的官員送給我的。他在專題演講中也介紹了深圳如何主辦這一個找尋深圳精神面貌的活動,當時提出可以深刻描畫深圳的觀念,比較突出的就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敢為天下先」、「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實現市民文化權利」、「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深圳,與世界沒有距離」等,這些都是對深圳很貼切、很真實的描述,也在不同層面,勾畫出深圳的個性。但被評選為最全面、最深刻去描述深圳的是:「來了,就是深圳人」。
有最懂科技和管理的書記和市長,有最鉅細無遺、深謀遠慮的發展設計和執行計劃,沒有「來了,就是深圳人」這7個字,一切設計和計劃都是流於空話。
「來了,就是深圳人」代表了深圳的胸襟和包容,就是這7個字,中國五湖四海的創業參與者,都湧到深圳創天下。所以習主席在慶祝大會上致辭時,其歸納深圳成功的10項因素時,就帶出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深圳的成功,其實就是全中國的成功,因為深圳就是集中了全國的資源,才創下今天的奇蹟。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20年10月29日
原圖:中新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