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大家渡過了近年來最冷清的中秋節。在本應人月兩團圓的重要中國傳統佳節,很多家庭卻因為疫情分隔兩地。早前有數據統計,只是廣東省就有16萬香港人取得當地的港澳居民居住證。這數十萬在內地的香港人可能自農曆新年開始已經期盼中秋能夠團聚,但希望再一次落空,因為香港和內地的人員往來仍然未能回復正常,原因是內地對香港能否有效控制疫情存在很大的疑問。
政府早前宣布與新加坡達成雙邊「航空旅遊氣泡」協議,有望在未來數星期內容許病毒檢測呈陰性的居民來往兩地。「航空旅遊氣泡」要求市民出發前72小時內要進行兩地認可的病毒檢測,計劃下旅客要做4次檢測。據新聞媒體報道,本港有17間獲認可檢測機構,收費介乎780元至2500元,4次檢測即是4000元左右。
作為普通市民當然樂見香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逐漸恢復正常往來,但與新加坡相比,香港與內地的人員經貿往來需要顯然更迫切、效果更大。若是「航空旅遊氣泡」可行,政府亦應更加主動、大力創造與內地通關的條件。
爭取正常通關不是政府單方面的工作,市民的配合至關重要。筆者近日看到青島疫情防控的新聞非常感動。十一黃金周過後不久,青島便發現6宗確診、6宗無徵狀新冠感染者。青島是著名濱海商貿和旅遊城市,近期曾赴青島旅遊的大批民眾惶恐不安。但在青島市民的積極配合下,當地衞生部門短短5天內採集超過1070萬個樣本並進行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確定除已公布的確診病例外,無其他陽性樣本,給全國人民吃了「定心丸」。
青島市常駐人口不到1000萬,樣本數量可以看出無論是常住人口或是外來人口,幾乎人人參加檢測。相比之下,9月初香港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14日累計僅約178萬市民接受檢測,只佔全港人口的四分之一,完全不足以檢察疫情,遑論對控制疫情有所幫助。國家派遣支援隊都浪費了。如此低比例的檢測,國家如何對香港恢復信心?
在控制疫情效果來講,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國內地做得最好。不僅僅是青島,北京、烏魯木齊都做出模範,人口遠超過香港的超大型城市,幾日之內完成全民檢測,篩查出感染者進行隔離、治療,並給予無感染者健康碼。若是香港可以仿效內地城市一樣進行高比例的全民檢測,相信內地、澳門都會對香港恢復信心。
折衷方式 推健康碼
要做到全民檢測必須要強制。有統計顯示,在私家診所因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被建議做核酸檢測人士中,有一半不願意參加。一是因為費用高昂,二是費時費事,三是不想因為有可能陽性的檢測結果而被隔離,亦不想因為自己連累密切接觸者。由此可見,非強制性的全民檢測形同虛設,只是浪費資源。但在沒有做到全民檢測之前,可以考慮一個折衷的方式,即是進入公眾地方,包括搭乘交通工具,甚至在屋苑的電梯大堂,可以要求憑健康碼出入,那麼便可以推動民眾做檢測的主動性。不合作也行,你就待在自己家裏,哪裏也不准去。
進入10月下旬,冷空氣已開始南下。第三波疫情尚未結束,第四波疫情恐怕已經要來。若是仍然不能和內地恢復正常的經濟往來,香港經濟不僅會衰退,甚至會大蕭條。不只是目前的飲食、服務、旅遊等重災區,所有行業恐怕在骨牌效應下均不能幸免。筆者所在的醫療界也因為擔心疫情,很多病人已經盡量避免看醫生,非緊急手術亦不敢冒感染的風險而無限期押後。
習近平在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講話中呼籲香港年輕人參與大灣區發展。但不通關的情況下談何去大灣區發展呢?不做強制性全民檢測,沒有健康碼,實在看不到有其他辦法可以促成香港與內地正常通關。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10月24日
原圖:中通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