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保障恐淪空談 治本還須增職位
失業保障恐淪空談 治本還須增職位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一如筆者今年8月曾兩度在本欄建議,並要在10月初時再次強調:泛民一旦決定留任立法會,便必須把「政治取態移向中間」,並且尋求「跟建制合作,提出改善政府政策的建議」。


結果上星期,泛民表面雖依舊在議會持續拉布,但實際上卻一再重申「跨黨派合作」:先要求落實調低「兩元搭乘優惠」合資格年齡,又施壓政府研究推出失業援助金計劃。


騰資源付援助金 須重整福利開支


國泰大裁員、加上建制與泛民也在爭取來年選票,「失業保障」自然成為炙手可熱的政壇關鍵詞。然而,世界各國要推行這類型計劃,基本上離不開兩大方向--第一,重整福利開支,以騰出資源支付失業援助金;第二,改稅制,以應付長遠財政負擔。


先談第一大方向:近年國際上最極端又最受熱烈討論有關失業、扶貧、經濟轉型和疫後復甦的建議,可說是「全民基本收入」計劃(Universal Basic Income,簡稱UBI)。


簡言之,就是所有成年人不論是否工作,也可每月獲得一筆固定金額--這個聽來相當瘋狂的建議,在執行上的實質關鍵有二:


首先,是其他現有福利開支將大幅削減,甚至完全取消:例如美國企業研究院學者Charles Murray多年來便一直力銷美國應實行UBI,藉以全面取締所有福利--這樣做的最明顯好處,是可以大大減少政府的行政工作和公帑支出,從而提高管理透明度。


其次,是所謂「基本收入」的金額,並不足以讓一個人過最起碼的生活。


如果套用在香港的情況,則是金額應該較「綜援」還少--如此安排,目的是讓市民存在一定的誘因去找工作,否則人人靠取UBI過活,勢將嚴重遏抑勞動人口數字。


居住環境未改善 「共居」扶貧難


當然,若有一班人決定「結盟」,集合各自的UBI:這樣「集資」所得的較大金額,便足以讓他們租住一較大的單位,並可分享食物,於是這班人就算完全不工作,仍可靠單取UBI來過活。正因如此,所以UBI仍是有機會「養懶人」,令人不工作而依懶政府供養。但有學者認為,能跟其他人共住共煮共活,代表這些人有一定程度的社交能力,政府也就能夠透過「鼓勵共居」來促進社會和諧;相反,若他們連「基本收入」也沒有,則很可能會鋌而走險,這樣便會帶來更大的社會成本。


留意這幾年的確有社會企業鼓勵低收入家庭以「共居」來攤分生活開支,但香港居住環境一般都非常狹窄,以共同生活來扶貧的政策實難以全面普及。


且疫情未過而選舉在即,目前任何削減福利的倡議,恐怕必遭全社會跨階層、跨黨派大肆抨擊--故「重整福利開支,以騰出資源支付失業援助金」的這個大方向,在本港居住環境未能大幅改善之前,根本不會行得通。


由此亦帶出第二大方向:既然不能在現有資源中,調撥一大筆公帑來提供失業援助金,那就惟有為庫房「開源」。


改稅制減財政負擔 恐輿論反彈


事實上,時任財政司司長的唐英年在2004年11月便說過「稅制改革不可逃避」,並提出研究開徵商品及服務稅,希望用5年時間去擴闊稅基,不再「依賴非經常收入補貼經常開支」。16年過去,當日庫房財赤,今天尚有盈餘--不難想像,在現時的政治氣候之下,建議「開徵新稅」也會引發輿論反彈。


問題在於,跟16年前不一樣,眼下經濟結構轉型之大勢,可謂非常明顯:航空業短期既受疫情重創,而長遠亦受旅遊模式轉變、中美角力、高鐵挑戰等因素影響;飲食及零售業界在今次疫情期間,已經大規模轉型到網上交易,長遠會逐步引入自動化物流和銷售系統(包括各式機械人),勢必進一步削減職位--以此角度分析,未來10至20年有大量人失業,似乎無法避免。


宏觀而言,特朗普過去4年縱使不斷說要把職位帶回美國,但西方國家其他領袖也心知肚明,更多職位的流失源於科技變革了整條產業鍊。近在眼前的例子,是但凡有去過超級市場的人也應該知道,愈來愈多櫃枱已不用收費服務員,改由顧客自己用紅外綫「入機」再以電子方式繳款--消費者一旦習慣了這種方式,失去的職位便不會回來。正因如此,所以Bill Gates這幾年間不斷主張西方國家要考慮開徵「機械人稅」,從而支援被科技影響的失業人口。


如何解困?目前香港既不能削福利,又難以開徵新稅項,務實之道,還看特首未來到北京談大灣區發展與合作之時,能否「化機遇為職位」:具體爭取各企業承諾有多少空缺供香港人申請,那樣才夠實際。


坊間固然繼續會有嗤之以鼻的聲音,誓言「怎樣也不會進大灣區,因為不能用Facebook」云云,但願意面對現實,知道疫後最快復甦的市場是中國的人,始終大有人在。


需投放大量資源 助勞動人口轉型


話雖如此,人力資源轉型始終不容易,故特區政府有需要投放極大量公帑支援願意轉行的香港人,這樣始會提供足夠動力改革本港人力資源。作為參考,成功讓勞動人口轉型的國家(如:丹麥、法國、德國),許多會每年投放GDP的約2%推動勞動人口培訓--以此比例計算,香港應當連續10年每年投入超過70億元搞再培訓--然而政府最近就「特別•愛增值」計劃,卻只是一次性地增加25億元撥款,尚未作出更長遠的承擔。


要協助失業或就業不足人士全面轉型,迎接新科技下的整個大灣區職場挑戰,特區需要投放的資源恐怕要是目前投放的十倍以上,而提供的課程亦必須配合大灣區之實際需要,否則便只是徒具形式的表面功夫。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0年10月27日


原圖:中通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