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Henry Chesbrough提出「開放式創新」概念,它不單能應用於企業在用戶創新、積累創新和創新傳播等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開放式創新更是維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在開放式創新下,城市可以借用外部的研究能力,配合自身渠道去實踐創新,以加強競爭力。例如香港雖然研究及科研投入不高,卻可透過與深圳合作,增強創新能力。問題是,我們應以積極開放的態度去尋求合作共贏,還是以拒人的態度對待不同背景的人才?面對本土意識抬頭,青年人會如何選擇?
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最近談到中國在○八年實施「千人計劃」以來,已有四千一百名海歸加入創新創業隊伍,他們在互聯網、新能源、智慧城市方面有出眾的成績。由於國家已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需要更多創新創業人才支持,對青年人才來說,實在是空間無限。
天津濱海、上海浦東、深圳前海都有不同的扶持計劃支持初創企業。此外,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日漸加深,需要加快資金、技術、人員「走出去」的步伐,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僑界青年人更可大展身手。中國對人才的積極態度,令其有高速的發展,走出自己的路,利用科學技術解決社會問題,例如百姓溫飽、產業現代化轉型、鐵路運輸等。
香港華洋共處,青年人理應較具國際視野,實在有條件幫助祖國的資金及技術「走出去」,可惜某些年輕人卻採取故步自封的態度,抗拒包容。其實只有開放思維,才會令青年人才飛得高去得遠,並以國家的思維去分析世界大局。長路漫漫,在全球化創新浪潮下,青年人又怎能局限於小城市思維呢?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 2014年12月29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