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盧偉國
在10 月14 日立法會本年度首次會議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為此,經民聯主要成員在9月9日中午與特首會面,表達聯盟對《施政報告》的期望及建議。建議書以「拚經濟,保民生,衝出疫境」為主題,包括四大範疇、十大專項建議,涵蓋抗疫紓困、提振經濟、改善民生及推動青年工作,以及對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等等,務求盡快重振香港內外經濟活動,恢復社會元氣。
鑑於疫情持續衝擊本港經濟,抗疫紓困是當務之急。聯盟建議當局盡快加碼推出第三輪抗疫支援措施,包括盡快延長「保就業計劃」3至6個月,將百分百擔保產品的貸款上限由400萬元調高至800萬元,延長寬免或補貼水、電、排污費用和各類政府收費,以「特事特辦」方式提供半年租金和差餉津貼,撐企業,保就業。同時,當局也應救失業,設立「失業援助金」,向失業人士發放每月不少於8,000元、有時限的現金支援,以及成立10億元的「失業轉型支援基金」,協助合資格失業者轉行、轉型為自僱人士或創業。
參與「國內大循環市場」
為了減輕不同階層市民的負擔,政府在未來一個年度應調高各類現有免稅額,同時增設更多不同類型的開支免稅額,如基本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或祖父母免稅額等。此外,當局應促請港鐵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帶頭將旗下物業減租,並凍結未來一年票價,將八折乘車優惠計劃延長9個月。
全面防疫抗疫固然重要,但在疫情進一步緩和之時,特區政府更需要為「後疫情時代」復甦經濟積極部署。為加強支援工程業界和其他專業界別發展,開拓內地機遇,我建議設立20 至30 億元基金,加強資助本地中小企和專業人才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創業,推廣香港品牌,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參與「國內大循環市場」;亦建議盡快落實放寬港企參與內地工程項目限制,設立《企業准入名冊》、降低香港建築工程公司在內地設立的門檻。
我又敦促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更多不同類型的工程上馬,帶動經濟復甦,包括啟動大型房屋發展計劃,以及盡快開展已於上年度財委會通過的1,700 多億元的工務工程項目。同時,為支撐工程業界資金鏈,我建議特區政府繼續提供工程啟動的特別支付金、延長工期及支援因而增加的成本,及積極發展電子政務以加快工程批核等。
加快填海造地可行性研究
在增加土地供應方面,我建議加快進行各項填海造地計劃的可行性研究,包括「明日大嶼」計劃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屯門內河碼頭填海計劃,以及重置/搬遷葵青貨櫃碼頭等的研究。同時,必須盡快重啟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發展的可行性研究。當局也應加快舊區重建的速度和力度,包括本港10,000多幢樓齡超過50年的住宅大廈,以滿足住屋需求。
在青年發展方面,我建議設立10億元「青年專業發展基金」,鼓勵企業聘請準備投考專業資格的青年人;同時推展兩地專業資格互認,協助香港青年進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此外,儘管疫情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當局應該利用本港的創新科技和各種專業服務的優勢,設法轉危為機,包括加強推廣香港防疫抗疫科技,如加強與貿發局合作,做好防疫產品及服務買賣雙方的配對工作。聯盟建議香港打造「亞洲醫療健康投資平台」,由貿發局舉辦具代表性的亞洲區醫療健康大會,將世界最新醫療藥物、技術、行業趨勢及投資機遇「帶入」亞太區,讓中國內地的醫療健康產品「走出去」。同時,應促進本地檢測認證業的發展,加強支援私營檢測認證中心與初創企業合作,鼓勵科技商品化,並創立研發配對平台,配合「再工業化」,為有意升級轉型的廠家配對合適的科研技術,幫助他們把產品及生產模式邁向高增值、高技術的方向發展。
當然,大家都明白,經過黑暴攬炒和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連番衝擊,香港正面臨一定的公共財政壓力,因此,我認為公帑更需要用得其所,不應簡簡單單地講「派錢」,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可行且兼具前瞻性的建議,期待特區政府張弛有度,既要全面防疫抗疫,確保市民生命健康安全,亦要加強保經濟、保民生、保發展。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20年9月12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p><a href="https://bit.ly/2kgU8qg" target="_blank">https://bit.ly/2kgU8qg</a><br></p>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p><a href="https://www.speakout.hk/app" target="_blank">https://www.speakout.hk/app</a><br></p>
瀏覽我們的IG:<a href="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target="_blank">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a><br>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