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攘75天的佔領運動,在強大的民意支持下落幕。在這場運動中,只有輸家,沒有贏家。馬路雖然重開,民主路仍然閉塞。泛民主派的議員,揚言不接受人大常委的決定,堅持否決任何在人大框架下訂立的政改方案。聲言支持民主的人,竟然寧可原地踏步,也不願在民主路上先向前走一步。這是甚麼道理?
以美國為例,有兩大黨派競逐總統職位。共和黨傾向資本家,民主黨較照顧低下階層。兩黨的「不同政見」,體現在經濟社會政策和資源分配方面。兩黨都各自舉行「初選」,找出最有能力問鼎總統的人出選,目標是要當選,不是陪跑。無論誰當上總統都要宣誓向國家效忠,都要「愛國」,這是美國十個民主核心價值之一。
回顧香港,根據《基本法》的規定,行政長官必須由中央任命,法例亦規定行政長官不屬於任何政黨。從實際層面考慮,「一國兩制」下的行政長官也必須能夠與中央溝通,得到中央信任,才能有效地履行職務。指罵中央又與中央對著幹的政黨,硬要參與行政長官選舉,但又承認沒有能力,也相信不會被市民選中。這樣做豈非只是造騷,又怎可說是真正有競爭的選舉呢?
香港的「建制」是「愛國愛港」的代名詞,而愛國愛港是當行政長官的基本條件。建制中人對經濟社會事務亦有「不同政見」,「建制」與「民主」並不相悖,今天建制派就比泛民主派更積極推動政制向前走!
原文轉載自《am730》2014年12月17日
原圖:HKE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