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黃白露
朋友做政治版記者,少不免會講起「佔中」話題。大家都同意,這不是社會向上流動的問題,而是為著一種理念。這種理念,便是所謂的普世價值,例如「民主」、「自由」、「公義」。
但究竟,大家對這些理念有多深的認識,用怎樣的策略去達成這些理念﹖朋友說一講策略,便意味妥協,便意味不是純粹的公義,這是一場純粹的運動。至於對那些理念的認識,大家都同意,其實所知不多。周永康在無綫《講清講楚》的表現,大家形容為「災難」,因為一深度探究起上來,便不知所云。
最受歡迎課程是講正義
講到最後,便又回歸到教育的問題。可是,學校甚麼時候可以完整或深入地教導這些理念呢﹖回想自己所受的教育歷程,所有這概念都是片言隻語道聽塗說而來的,除非自己看書。外國大學有這些課程,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便是講「正義」,講師是Michael Sandel。講「正義」可不容易,近乎哲學思辨。可是他就是能夠從新聞事件中信手拈來,以實際例子引導同學思考。他用克林頓婚外情一案解釋康德,用伍迪艾倫(Woody Allen)解釋羅爾斯(John Rawls)。
可是,能如此深入淺出的老師有幾位,香港有幾位老師能通曉這些學說,從而帶動學生理性思考﹖在公共領域中,理性思考十分重要,抗爭者必須說得出自己公義的道理,自己抱持的信念,以及背後的理念,不能只是「我就是對」或者「我就是想要」。在理性思辨下,對話層次才能向上提升,社會才有進步。
以實際社會個案作研究
我不知道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仍能容得下這種課程。但社會上,可以多成立「青年智庫」,透過小組式的研究,在有識見導師帶領下,以實際社會個案作為對象,深入研究,這樣不論自己或社會都會得益不少。林奮強先生成立的HKGolden50,帶領9位青年,就指定的社會政策進行研究,論點有數據有支持,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oundtable以普及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為宗旨,鼓勵青年發表文章、研究社會政治政策,舉辦 Global Elites、Young Commentators等活動,值得支持。
如果青年願意多研究社會政策,深度思考,有理有據,進退有節,這樣的社會才值得引以為榮。
原文轉載自《新報》2014年12月16日
原圖:wdj168.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