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會──與呂大樂博士商榷
中國機會──與呂大樂博士商榷

本文作者為潘家穰(70後港人,十年前闖廣西)

呂大樂博士鴻文《提出政策前請好好了解社會現狀》及《這麼近,那麼遠 ——機會結構之轉變與期望的落差》,中心思想是香港年青人根本無法分享中國機會。筆者以個人親身經歷和呂博士商榷。

我今年30多歲,當年在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後便聽從老師勸告到廣西闖天下做東盟貿易和物流生意。10年後的今天,我的供應鏈企業在廣西略有規模,薄有名氣。由於香港是一個十分成熟的物流市場,當年我們若不到廣西這個尚算物流業處女地的市場,我是不可能有今天的規模。以我自己的經歷,我不認為內地機會不適合香港年輕人。問題是:與其局限自己發展的地域,為何不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市場去開拓?此外,我在內地公幹,經常在一些大型酒店見到不少畢業數年(單位數的數),在香港累積了經驗後便到內地酒店當大堂經理等工作。更不用說那位跑到西藏拉薩開咖啡店的香港年輕人。

更重要的是,呂博士所引用的統計數字是不包括經常往返內地洽談生意的香港人。內地廣濶市場提供的不一定是在內地長期居住工作的機會。我認識一些律師、會計師及財經公關的朋友,他們是「二五仔」,即凡周二至周五在內地,周末在香港休息,陪伴家人,周一在公司處理香港的事務,周一晚或周二早上便飛往內地,爭取生意或提供服務。當然這需要有一定學歷,知識基礎。今次佔中風波中有不少大專學生,抱怨政制之餘,也抱怨香港缺乏機會。回頭想想,學生本是兩手空空無一物,是否更應該有千斤擔子兩肩挑的勇氣,負上社會責任,和眾多朋輩互勉,一起追尋自己夢想;在埋怨社會他人的時候,看看更多的師兄師姐舟車勞頓,往返內地來為自己事業打拚嗎?我也認識一些保險顧問,他們在香港和訪港的內地客戶在香港簽保單(因為法例所限,不能在内地簽保單),生意滔滔。這不也是中國機會嗎?問題是:香港年輕人會否受某些傳媒播弄,一提起內地人便是負面印象,一提起返大陸便耍手擰頭,認為羅湖橋北面是洪荒世界。

中國自1971年便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現在則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且每年以7%左右增長。中国是發達國家的重要貿易伙伴。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4.16萬億美元,一舉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也是首個貨物貿易總額超過4萬億美元的國家,約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2%。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在APEC便形象地說:2013中國經濟的增量便相當於1994年中國經濟的總量。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全球罕見的。只要好好把握,不要動不動就給自己設下條條框框,局限自己思想空間,按步就班地去闖,香港年輕人是可以闖出一片天的。我們經常見到外國年輕人離鄉背井,憑英語之便到全球各大城市工作,香港也見到不少這類外國人,神卅各大城市更是比比皆是,為何外國的年輕人能,我們兼備中西文化薰陶的香港年輕人不能?

事實上筆者在近十年常常聽到歐洲商界友人(當中以法國友人及意大利友人居多)對於他們國家的年輕人前途感到憂慮,主要原因在於他們感覺到現在他們國家的年輕人貪圖安逸,不願向外闖,缺乏國際視野;並且外語水平不斷下降,所以他們要求年輕人多學習英語,普通話,尋找機會去中國發展!國外商界尚且有此認知,為何我們香港部分人仍然固步自封,輕言放棄發展空間,扼殺自己和我們年輕人的中國機會?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