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記者真神假鬼
真假記者真神假鬼

近日的佔領行動令香港市民很關注社會事態發展,大家對時事資訊十分渴求,特別是一些有關衝突現場的報道,傳媒的角色很吃重。不過,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健波日前指,必須分辨真假記者,因為「好多假記者叫衝擊」。經民聯林健鋒則更呼籲思考「邊個係人,邊個係鬼」。

三類記者同時存在

記者作為一個職業崗位,本來很清晰,就是全職受聘於新聞機構,掌握社會脈動,站在新聞最前線的守門人,透過文字、聲音、影像,記錄社會現象,反映真相,並對政策和事件進行客觀評論。「無冕王」是獨立監督制衡政府的第四權角色,肩負以專業精神監察社會和政府的責任。

近年來,隨網上媒體的出現,有三類記者同時存在:第一類是全職受僱於主流新聞機構(報章、雜誌、電台、電視台和通訊社)的傳統記者,大部分從業員都曾接受正統新聞訓練,社會認受性較高,身份也容易查證。第二類是網媒記者,他們未必是全職受僱,人們對其專業訓練和新聞經驗的要求亦較低。第三類是公民記者,基本上不能稱為記者,而屬於「報料人」,只是偶爾提供信息、文稿或影片圖像。

本來,作為一項專業,記者可以一如其他專業,由政府頒發或認可其專業資格,並由業內團體監管專業操守。既然記者證是記者身份的最大識別,政府或認可機構應統一發放記者證。

可惜,正是因為要方便行使社會監察權,加上業界強調自主性和採訪資料保密性,令相關規管只處於寬鬆的道德規管或最低限度的刑事規管。事實上,政府新聞處早於1948年1月起已負責統一發放記者證,但到上世紀70年代初,改由報社發證給自己的記者,再沒有官方記者證。

在民主自由的現代社會,誰都可辦報,毋須批准和發牌;誰都可當記者,不用經過審核才可採訪。這種新聞自由的體現,亦被應用在網媒及其特約記者身上,他們可如主流媒體般進行採訪報道和評論。事實上,不少市民近年喜歡用手機拍攝,並將拍得的圖像上載到社交網站。主流媒體亦慣常借用網上資料作為新聞線索,更鼓勵網民「報料」,給它們當「線眼」,好讓主流媒體能及時報道新聞事件,並發掘更多題材。

行內良莠不齊

今時今日,要將網媒及其記者拒諸門外,已是不可能,但如何避免良莠不齊,甚至劣弊驅除良弊呢?就以今次的佔領行動為例,有激進團體的全體成員,都以該團體的記者身份,在各佔領區實時報道佔領情況,並作出評論,其中立性、準確性有多少,大家心中有數。事實上,網上假消息多如牛毛,當中或有出於無心,但更多是刻意的設計或煽動,用以針對警方、擾亂視聽。此外,有多名在衝擊事件中被捕的人士,都在行動時佩戴由媒體發出的記者證,或聲稱正在採訪。是耶非耶,大家亦應心知肚明。

事實上,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網絡媒體,在積極追求新聞便利性、即時性的同時,不少已不知不覺間,腐蝕大眾的同理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的思想和價值判斷,甚至把事情嚴重扭曲。

今天,要在一個大是大非的環境中進行採訪,使命感往往會令記者好心做壞事,當記者自以為站在公義的道德高地,懷有伸張正義的企圖時,就很容易把事情簡單地分為黑與白,甚至令自己的角色被模糊,究竟是報道事實的記者,還是要社工或主持公義的「上帝」?

更有部分似真還假的記者,渾水摸魚、竊奪記者的光環,假借報道新聞之名,遂其個人訴求。

關於媒體道德標準,美國職業記者協會(Soci-etyofProfessionalJournalists)提出:「有道德感的記者,應當尊重消息來源、報道主旨及事件所牽涉的人等等,避免煽動群眾可怕的好奇心。把傷害降到最低才是最重要的。」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2014年12月12日

原圖:i.ifeng.com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