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倘趨緩和 全民檢測更合時
疫情倘趨緩和 全民檢測更合時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純粹從政治角度分析,即將推行的全民免費檢測計劃肯定會「非常失敗」——最簡單的原因,是無論採取哪種採樣方式,兩邊陣營也總有一大班市民投訴,然後引來一眾「專家」馬後炮式批評,刻意忽略決策過程中的種種掣肘。

 

無論怎採樣 馬後炮式批評難免

 

像「用拭子採樣當然不能自己來」便屬於這類批評的一種典型:由於靠專業人士在個別地點(如運動場、社區中心)或用街站為市民採樣,會因聚眾而提升社區感染風險,因此便得出「由自己採樣」這個「答案」——然後輿論反彈,指使用拭子棒有相當難度,許多地方都由專業人士負責,尤其小朋友和長者更是做不來,且一般市民採樣方式若不正確,便會令全民檢測結果和成效大打折扣云云。

 

既如是,那「答案」是否又回到在個別地點或街站採樣呢?當局在「從善如流」的心態下,最終可能還是會在各區設一定數量的「採樣站」,並同時呼籲市民盡可能自己採樣,以減少聚眾的風險——問題又來了:有專人服侍兼採樣準確,必然比由自己來更好,於是不少人會選擇一大清早甚至通宵排隊,結果還是會出現聚眾甚至因排隊而爭執,引發另一場公關災難。

 

再推一步:到時候,便輪到科技專家出場,批評為何不推行網上預約並利用科技分流,諸如此類——緊接而來的批評,多數是「長者不諳科技」、「當局在疫下不體裇市民生活艱苦」那些常見文宣套路。

 

以上三段,某程度上解釋了為何有那麼多官員抱持慣性的「少做少錯」心態——因為任何決定總要取捨,然而「取」的方式一旦有何不完美,必遭圍剿狠批;而「捨」的也不代表政府之前沒有考慮過。對某些官員來說,「最佳答案」可能是「不推行全民免費檢測」:市民有錢有得驗、無錢躲在家;官員不做不錯,自不會受罵。

 

檢測為民生 全民衞生教育良機

 

但全民免費檢測計劃為的不是政治,而是為了民生:皆因香港有多少Covid-19的隱形傳播者,在沒有更多數據支持下,難以作更精確的推算,即使是香港醫療體系到甚麼時候「爆煲」,亦無從及早準備——因此全民檢測之主要目的,正是要在全港各區收集更多數據點(data points)。

 

當然,其中一個答案,是參考其他地方使用大型場館來作檢測場地,那樣便可以控制社交距離——但這樣仍然牽涉人手不足的問題,在不增加公營醫療系統負擔下,必須有本港的私家醫生願意幫忙參與。

 

另方面,市民自己用拭子採樣或會不夠準確這問題(即使用口水亦有可能在採樣時「不夠深喉」而驗不準),其實會放進推算模型(projection model)當中。因此數據愈多,官員聯同專家便愈大機會制定到針對性的抗疫政策,與病毒一戰的勝算亦會更高。

 

反過來看,若從解困角度分析,輿論的質疑,實際上只是把問題定義為:「自己用拭子採樣不準確怎麼辦?」那麼最直接的答案,其實並不是找更多醫護人員進行拭子採樣,而應該是「提升市民自己用拭子採樣的手法與技術」:也就是公眾教育。

 

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專家目前的最樂觀估算,是Covid-19疫情最低限度也要到2021年中,方有機會基本解決。假如是,則市民在今後一段時間,將可能要一再作拭子測試——因此今趟若可以透過全民免費檢測來「人人提早學習」,認識怎樣正確用拭子替自己和其他人採樣,也是一次「全民衞生教育」的好機會。

 

沙士期間香港人學懂如何正確佩戴口罩,還有對各種不同類型口罩均有一定認識(如N95、FFP是甚麼意思,或外科口罩和布口罩的分別)亦是同樣道理。

 

拭子採樣雖難 可群策群力互助

 

才不到半年前,由美國以至世衞的醫學專家都認為,一般人不像醫護專業那樣受過佩戴口罩的訓練,一旦雙手觸摸口罩表面再揉眼睛或接觸其他表面,反而更大機會在社區播毒云云。及後全球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美國成為世上最多確診個案國家,專家們亦惟有好好教導市民正確戴口罩方法,大家始發現所謂「戴口罩專門訓練」亦並非真的那麼難懂——使用拭子也該差不多,一次生、兩次熟,第三次應該不會在採樣時流眼淚了吧?

 

退一萬步,即使長者或幼童用拭子有相當困難,道理亦跟他們起初學戴口罩的情況相若:子女或父母學懂了,可協助上一代和下一代用拭子採樣,互相幫忙。沒有家人或獨居的長者,則可透過義工作支援,發揮香港人群策群力的互助精神——畢竟抗疫必然要所有人共同合作,才能成功阻止社區傳播。

 

18區「全身檢查」 保醫護更顧全大局

 

固然,社會內或有一小撮自私分子,往往害怕一般市民在醫療知識方面「充權」,會影響專業人士的生計,但面對世紀疫症,這種小心眼與壞心腸必須切掉。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本港疫情正放緩,既然很快又「歸零」,便不需全民檢測了。撇除疫情會否再次反彈,即使確診數持續回落,全民檢測不單止必須,更可能是推行的最佳時機:因為社區再沒有像7月時那種遍地開花式爆發的話,理論上各區隱形傳播者的數量和密度相對較低,於是已檢測者接觸他們而被感染的風險亦會較低。趁此時機來為18區做一次徹底檢測,便有更大機會把尚未發現的隱形傳播鏈也抽出來,所以越多市民參與,香港這一次「全身檢查」便越準確。

 

何況,全民檢測亦有機會在短期內驗出許多香港人原來確診,而其中一個估算是200至300人——假如確診個案突然急增,本港醫療體系隨時會應付不了而崩潰,故此在疫情放緩時才進行全民檢測,對醫護可能造成的負擔便相對較少,從執行層面乃顧全大局的做法。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0年8月17日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支持
3
好正
1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