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梁浩然
香港65歲及以上老年人數目接近100萬人,約佔香港人口約14%。佔領行動後,正當整個社會都準備把力量資源投放於年輕人之時,也不能忽略老年人政策。回歸前的港英政府,對這片霸佔得來的土地,沒有任何長遠發展的打算和視野,以致往往在壓力下,才推出極為有限的老人政策。回歸後,特區政府意識到要照顧屬於自己的社會,不惜加大力度投放資源在安老事務上,逐步改善情況。
特區政府的老年政策,標榜「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在「所養、所依」方面,一直都循安老服務、公共醫療提供、房屋方面,以及金錢津貼方面着手,提供大量的補貼及服務。這方面政策的逐步改善,相信真正的受惠者,能感受得到當中的變化,這一方面是應該感恩的。
可是,老年人除了醫療、安老服務、房屋等基本需求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老有所為」。老年人經驗豐富,隨着醫療進步,飲食豐足,不少退休的老人,其實體質及頭腦仍是相當優秀的,他們仍能對社會作出相當大的貢獻。筆者認為,政府的老人政策中,需要加強對「老有所為」的推廣力度。
新時代政府有所為
而當中最重要的是改變社會對退休人士的看法,讓普遍人明白,人的工作能力及價值並不是到退休年齡便戛然而止。是以,僱主可以重新考慮聘用他們,年輕人得以敬重老年人,而老年人也肯定自己的價值,自信地生活下去,甚或退休後還可以開展生命的另一新章。如此,則一方面能為社會提供及穩定一部份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又避免陸續出現的老人問題耗損社會資源,化消極為積極,化破壞及建設。
香港政府的政策往往有個信念,即是以「基本需要」為主,以「硬件」先行。老人政策是其中一個例子,但這種思維模式已經引來不少咎病,而且已經不太切合時代需求。希望新時代的政府,能重新審視政策,加重「老有所為」的政策成份,從根本上解決老人問題。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轉載自《新報》 2014年12月5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