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開始,香港不少中小學參加了Map in
Learning(MiL)計劃,運用免費的地理資訊系統(GlS)軟件從事專題研習,至今已有二百多間學校、超過1500師生曾參與相關活動。當中研究過的課題非常多元化,由熱島效應、休憩用地、貧富和人口特徵的關係,以至親身到新界進行田野考察土地用途變化等。5年來,這個軟件協助同學利用電子地圖連結多種空間數據,整理歸納後發掘出多種可能性。有時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也許有待完善,但在過程中學習如何應對難題,經驗肯定終身受用。令人欣喜的是,MiL這個原本今年完結的計劃會延續多5年,令更多年輕人受惠。
同學在掌握了GIS技術後,可藉此探索更多有興趣的議題,例如今年「Esri青年學人大賽」的季軍得主、來自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的陳梓煊,他眼見香港擁有遼闊的郊野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甚具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因此研究其可行性。
生態旅遊是近年興起的概念,有別於以往的吃喝玩樂消費模式旅遊,生態旅遊講求保育大自然和當地文化,以及尊重當地原居民生活,也是遊客學習的機會。陳同學揀選位於上水市中心西北方的塱原為研究地點,因為交通方便,從上水港鐵站出發只需半小時便可到達。該處原為廣闊農地,現為超過210種淡水濕地物種如紫背葦鳽、彩鷸、小蝗鶯等棲息所在,其中25種雀鳥更是受保護動物。
除了自然物種,塱原更有兩項一級歷史文物建築、四項二級、八項三級。此外,一年一度的洪聖爺誕,為期5天的慶典活動更是熱鬧非常,有煙火、舞獅、廣東大戲、盆菜宴,每年都吸引數以千計的遊客到訪,連同附近的河上鄉及古洞,自然和文化元素異常豐富,因此極有潛力發展生態旅遊。
可是,隨着社會發展,塱原人口將會增加,都市化、污染和人類活動無可避免將影響自然生態。而且耕地、濕地和住屋之間沒有緩衝地帶,土地運用相當複雜。陳同學運用GlS軟件ArcGIS整合數據後,提出了多項具創意的建議,包括遷移現時的物種,避免受人類活動干擾,以保護塱原的長遠生態價值;把當地原居民的文化元素注入設計,推廣保育文化的教育;同時加入藝術元素,推動欣賞塱原自然之美的活動,亦可創造就業機會。在陳同學遞交的故事地圖(story map)中,更加入了不少模擬為塱原宣傳的漂亮設計,令人眼前一亮。
正如陳同學所說,發展生態旅遊,有助把香港建設成更多元、更獨特和更有韌力的未來都會。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7月8日
原圖:政府網頁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