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神健康問題敲響警號
全球精神健康問題敲響警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超過半年,全球感染個案已突破一千萬宗,死亡人數更超過五十一萬,疫情形勢一直反反覆覆,惟疫情過後所衍生的精神健康問題,其傷害性比傳染病更加可怕。

 

疫情期間,不少人為撲口罩而慌張,又為糧食供應中斷而憂心,現在還害怕失業而日夜焦慮。這一連串的事件嚴重打擊情緒,令焦慮症、憂鬱症等情緒病個案大量增加,甚至加劇自殺問題。世界衞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逾八十萬人死於自殺,同時,每年也有數以百萬計人士經歷自殺帶來的喪親之痛或受其影響。

 

高失業率是自殺率催化劑

 

疫情令全球經濟衰退,失業率飆升。本港最新失業率達百分之五點九,創十五年的新高,當中青年失業情況嚴重,十五至十九歲群組的失業率升至百分之十六點一,是近四年高位;而二十至二十四歲人士的失業率也有百分之十三點四。面對經濟不景,職位不足的環境下,相信未來的就業情況將會更差。

 

失業率高企一直是自殺率上升的催化劑,美國較早前有數據指出,失業率每上升百分之一,自殺率便增加百分之四點一。○三年沙士疫情肆虐,本港失業率曾一度攀升至百分之八點六,當年的自殺率同時創下十七年歷史高位,高達百分之十八點八。今次在多個月來的社交隔離、種種的焦慮以及經濟壓力下,情況恐怕會超越沙士,為阻止自殺潮,各界應作出高度防禦,特別是關注情緒健康問題。

 

聯合國早前發布有關新冠肺炎疫情和精神衞生的政策簡報,世衞總幹事譚德塞表示,疫情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令人擔憂。報告指出,疫情已令不少國家的抑鬱和焦慮症個案大幅增加,未來數個月內,有逼切需要在精神健康服務上投放更多資源,否則相關個案將會大量湧現。

 

遙距輔導服務熱綫求助

 

在這關鍵時期,使用創新科技和大數據相信能有助了解市民情緒。香港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有團隊共同進行研究,嘗試透過內地和香港主要社交網站的討論區中,蒐集與疫情相關帖文的大數據,以了解兩地市民在疫情下的情緒變化。研究顯示,無論是內地或本地市民在疫情期間的情緒均有明顯波動,而且,波動現象跟疫情發展和防疫措施有密切關連。這些分析對政府的精神健康政策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可按此加強心理輔導服務,以避免出現社區精神健康危機。

 

事實上,市民如遇上精神困擾,也可先利用遙距心理輔導服務,以熱綫、通訊軟件或應用程式等資訊工具,與臨牀心理學家傾談,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案。現時坊間也有不少智能產品有助紓緩情緒壓力,如香港大學多名學生研發的手機應用程式,可透過用戶的眼睛及眼球移動軌迹,以分析面部表情、社交情感甚至睡眠質素等,從而掌握用戶的情緒狀態及變化,並貼心地向用戶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如教授呼吸練習和冥想訓練,以幫助緩和負面情緒。

 

我深信疫情總會過去,只要市民能夠互助互愛,經常維持正面思維,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下,所有負能量便能自動消失。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7月4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唔係呀哇
2
驚訝
2
點算呀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