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節奏
大國的節奏

今年兩會期間,香港社會焦點集中在國家安全立法的議題。然而兩會的主菜始終是《政府工作報告》,尤其是在此非常時期,國家的發展大局已與香港密不可分,當中可圈可點之處,值得港人關注。踏入2020年,國家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工作報告所展現的一舉一動別具心思。作為一個大國,如何在多年持續發展的旋律中,進退有度,走出大國的節奏,是一門治國的藝術。

 

今年工作報告首先給予一個亮眼的變奏︰不設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政府差不多每年都會訂下GDP增長目標,並以此推進全國發展。今年一改多年來的節奏,不為別的,正是因應實際情况作出的反應。在面對全球疫情下經貿環境複雜無常的舞台,國家的發展亦會面臨眾多變數。要應對這些變數,首先要做的就是鬆綁,減少不必要的負擔。相比於明知難行而僵化地設下硬指標,敢於輕裝上陣才是真正的擔當。在這樣的調整下,國家可以更集中於引導各方面做好「六穩」(就業、金融、外貿、外資、投資、預期)、「六保」(居民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基層運轉)等重點。面對新形勢的理性應變,貫徹了國家發展過程中「實事求是」的方針。如在財政政策方面,工作報告宣布「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一方面,投放主要用於保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的2萬億人民幣特別資金,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另一方面,由中央政府率先做出表率,強調「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本級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嚴禁新建樓堂館所,嚴禁鋪張浪費。這種應花則花、應減則減的做法,遠超出簡單一句「開源節流」的傳統行政思維。

 

在一陣變奏之中,工作報告不單沒有亂了陣腳,更是展現了獨特的中國風。在貨幣政策方面,除了透過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推動企業可以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更堅持不搞西方國家用印鈔方式來彌補財政赤字的「量化寬鬆模式」。環視全球,世界各國在貨幣政策方面各出其謀以作宏觀調控,然而中國政策體現了符合自身國情的靈活性、精準性和紀律性。

 

在科技基建方面,國家推進跨越式發展,創新機制,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國家提出「兩新一重」建設,即「新基建」(5G、充電樁、新能源車)、「新型城鎮化」(縣城公共設施、「舊改」)、重大工程建設(交通、水利)。從長期來看,這代表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新基建將帶動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到2025年,預計5G基建、「特高壓」等七大領域新基建直接投資將達10萬億人民幣左右,帶動投資累計或將超過17萬億人民幣。國家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援力度也很大,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當中更有意思的是,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意即把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立出榜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這種有如2000年前商鞅立木為信的做法,傳承中國千年人才輩出之道。

 

除了踏出自己的節奏、台風外,國家發展的步履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風範。工作報告中有不少涉及國家在世界治理體系中的角色。例如,在滅貧一事上,國家將在今年底全面消除絕對貧困人口。在國家眼中,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故要強化落實扶貧措施,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對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固然是難得的成就,而對世界扶貧也是偉大的貢獻,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滅貧經驗,將可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參考,推進全球滅貧扶貧工程。此外,在各國貿易保護趨勢愈來愈嚴重的情况下,國家提出大幅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出台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開放自主權,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對外開放。以上種種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在全球貿易面臨危機的局勢中,相比於某些大國的自我保護表現,中國更體現了大國擔當。

 

在搖晃的舞台中,先要站穩腳步。工作報告反映出國家穩住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的基本功架。有了底子,敢於在國際中展現自我,敢於擔當,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節奏。這節奏若能成功踏出穩定的未來,香港與國家之間的信心互動也可更為順暢。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20年5月28日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7
支持
8
好正
2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