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歸處是敦煌
心歸處是敦煌

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兩年多前,有幸跟隨李美賢老師前赴敦煌,目睹蒼茫黃沙夾縫下的莫高窟,燦爛多姿的壁畫,處處精采,眼界大開,心靈躍動,此行永誌不忘。近日,感謝李老師寄贈,由前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女士(下稱樊院長)口述、顧春芳教授撰寫的《我心歸處是敦煌》。 

 

樊院長,杭州人,一九三八年生於北京,長於上海,一九五八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考古專業,五年後,委身敦煌文物研究所(即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樊院長進寶窟,中華藝術文化的多元,含蓄而又綻放的精采獨特,北魏至元的洞窟,沉鬱又瑰麗迷人,使得樊的考古藝術專業情操更昇華,忘情忘我,完全拋開杭州上海的繁華煙雨,亦忘記北大人在北京學術發展的優勢,不能自己,選擇留在物質世界一點都不輝煌的敦煌,名副其實是與沙為伍,與莫高眾多陳年脆弱石窟共患難。至今,快踏進六十年的一甲子。

 

「我感覺自己是長在敦煌這棵大樹上的枝條。我離不開敦煌,敦?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來。」樊院長同時委婉說出:「我的記性大不如前,很多事情都忘記了,但是我忘不了幾代國家領導人對莫高窟保護事業的關心,我忘不了那些北大師長、北大的學習時光影響了我的一生;我忘不了以常書鴻、段文傑為代表的老一輩莫高窟人,在大漠戈壁的艱難條件下篳路藍縷、含辛茹苦地開創了莫高窟保護、研究與弘揚的事業……」

 

薪火相傳,由常書鴻、段文傑到樊錦詩,藝術與考古的柔情理性結緣,保護敦煌文物的意志、決心是相激相盪,使得敦煌獨特藝術成就能再現全球,與歐洲文藝復興的學藝,東西互相輝映。唐史專家陳寅恪曾就敦煌莫高窟文物受天沙、戰火,以及外人的破壞與盜竊,十分感歎:「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曾到敦煌,心有莫高窟,今天的敦煌莫高窟精神面貌,已然從傷痛走出來,期望明天,各方再加珍視,敦煌更婀娜多姿,永遠安放在國民及世界公民的視角及心坎裏。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20年5月26日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2
好正
1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