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如何走出困局
香港教育如何走出困局

本文作者為中學教師穆家駿

 

疫情期間,除了防疫抗疫議題成為全城熱話之外,教育專業問題成為另一個大眾熱議的話題。4 月底發生的小學常識老師篡改鴉片戰爭歷史、初中偏頗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事件、考評局高層網上社交網站發表有違政治中立甚至道德標準的帖文,以至最近的歷史科文憑試考卷問題,性質和程度一次比一次嚴重,究竟香港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又怎樣走出這個困局呢?

 

有論者認為,單單以上述四件引起大眾熱議的教育事件去評論整個教育制度的問題是否有點上綱上線?但正正在這段疫情期間,學校保持「停課不停學」的網上教學才有機會讓這些有問題的教師、教材更容易讓家長掌握,繼而揭發事件。而教科書審核制度缺乏透明度與考評局出卷制度也同樣為人詬病。每本教科書經由5 位成員組成的課本評審小組審核,這些成員的組成雖然可能包括教育局內相關專科組成員或學校校長、資深教師等,但全部都是透過專科組推薦就任,而且就每本教科書的審核名單都保密,留下評語後連問責也可以省略。比如今次初中中史教科書偏頗問題,教育局翻查評審意見居然發現是「引用資料及數據適切和準確」,這明顯反映出「黑箱作業」下的審核制度未能真正發揮其功效。

 

而發展至本地文憑試試題淡化日本於上世紀初至中葉對華暴行,更是將整個教育制度最核心的問題表露無遺。在「學、教、評」三者當中,公開考試的出卷方向和模式一直都是引領着學校如何教育下一代。在教改後,所謂多元價值的理念成為了主導,在不少人文學科,比如通識、歷史科等都以此作為一個教育的方向,逐漸令學生認為其實所有議題都可以用來討論,是非標準也可以正反立論。這樣的情況下,原有的一些基本道德觀念變得可有可無,評卷標準中的「言之成理即可給分」令整個方向完全帶偏了。加上考評局出卷的機制上與教科書的審核成員組成有着同樣的問題,就是其學科的「審題委員會」成員一般由六至八人組成,當中包括試卷主席、擬題員、審題員及考評局評核發展經理。很大一部分人選的選擇權由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所掌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着相同政治理念或觀點的人聚在一起出這些人文學科試卷,後果今日大家有目共睹了。

 

作為一位前線教師,我們每一節課堂都應該由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組成,正如歷史科的教育當中,除了講述相關的歷史史實和答題技巧之外,當中是否更加應該培養一種對國家、對民族應有的態度或情感呢?在通識科談及內地發展的時候,除了由議題出發之外,是否應該培養學生「認祖關社」的情懷呢?

 

香港教育的問題並不是查找一個兩個有問題教師或一兩本內容偏頗的教科書所能解決,特區政府應該在教育行業上大刀闊斧去改革,從不同學科的課程設計、國民教育、考評制度等不同的地方着手進行,不能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小修小補,否則教育歪風不改,香港下一代難以重建正確的價值觀。救救香港的未來,必須由教育先行!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20年5月18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嬲爆
3
點算呀
2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