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各地的公共衞生系統瀕臨崩潰,經貿活動被迫按下「暫停鍵」,但疫情與經濟「攬炒」,形成前所未有的顛簸動盪,並帶出所謂「病死 vs 餓死」的倫理抉擇,多國政府更為求卸責「甩鍋」而諉過別國,譜寫疫情、經濟、政治的「新冠三部曲」。如何突圍創富?如何遏抑「疫情政治」?香港得靠4條戰線。
持續數月的封繭自保,終令疫情趨緩,醞釀出結構性的變局和機遇,但深未見底的疫情,卻已改變了原有的消費和企業行為,以及政府的政策方向,更對全球經濟、貿易運輸、商品需求和金融市場掀起了龐大的「蝴蝶效應」,至於舊瓶新酒式的紓困和振興經濟措施,只屬治標不治本,難以盤活經濟,恢復原有面貌。
香港經濟的疫後新變化,主要存着4條戰線方面的工作,如何把握拿捏?
第一、疫情管治的戰線
香港屢經變故,在最近一年多時間,先後承受中美貿易戰、反修例黑暴、新冠肺炎疫情和議會拉布等重大衝擊。為應對挑戰,管治團隊需具4項條件和行動,其一是力保社會民生的底線思維;其二是對政經發展作超前規劃;其三是結合市場需求,推進改革、轉型提升;其四也是最重要的,政府應發揮積極的領航和協調作用,激發新動能,開拓創新創富新機遇。
第二、疫情醫療的戰線
由「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發展到「全球大流行」,醫療戰線的新任務,應由自保式抗疫調整為區域性防疫,消除「鄰避效應」,進而善用「一國兩制」優勢,與周邊地區建立聯防機制,整合防疫政策和資源、健全監測系統、加強病例識別和追踨隔離緊密接觸者;並要打好訊息戰,管控訊息發布和監控假新聞,防堵「訊息病毒」散播。
第三、疫情經濟的戰線
疫情引發的市場恐慌,加大了香港經濟尚未完成的調整下滑,令經貿金融活動極速陡變,投資者亦因信心動搖而易淪為投機獵物。監管當局宜採兩手部署,其一是調整「小政府、大市場」的被動策略,主動加強市場監控,打擊「造市」炒作,樹立標杆效應,保障投資者安全回歸市場。其二是堅持多邊合作,加強區域協調,主動進取地擬定深層次改革方案,為經濟新成長創造基礎性條件。
第四、疫情政治的戰線
在疫情衝擊下,民眾往往會對政府生怨甚至叛反,若有政客挑撥,借「獵巫」圖卸責和漁利,將更易煽惑社會內訌撕裂、挑弄國際間的仇恨矛盾,把公共衞生事件扭曲為政治危機,美歐澳等國已對中國響起「後疫情政治」的第一槍,香港的前路應怎走?將是嚴峻的考驗。同時,如何凝聚社會的信心和信任,提升管治質效,駕馭政治、重建經濟、摘除疾灶,將是對管治團隊的另一項考驗。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5月5日
原圖:中通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