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為本地創科帶來機遇
疫情為本地創科帶來機遇

和新上任的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認識已有20多年,他一向以實幹見稱,任職機電工程署署長時,推出了一個創科網上配對平台(E&M InnoPortal),專門為政府和公營機構對新科技需求配對大學及初創企業的創科項目,該署同時更為機電項目做成效驗證,推動研發成果落地,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我對薛局長提出「創科之橋」中要包含「協作」和「溝通」兩個元素,充分認同之餘,也毫不懷疑他在這方面的見識和能力。

 

不過,「創科之橋」第三個元素,即壯大「創科人才庫」方面,我認為是現階段最關鍵及最棘手的任務。

 

全球各地都以創科作為新經濟的驅動力,而香港近年經濟下行,因此創科局更是任重道遠。香港一直以國際金融中心見稱,人才輩出,但創科界卻人才奇缺──你問問文憑試的尖子,有多少以資訊科技為首選科目?本地缺乏有口皆碑的創科成功例子,令家長和學生對前景充滿疑慮。

 

薛局長提到:「在創科來說,我們由一個研發至產品確認,還要是一個產品商品化的過程,這些都需要整個產業鏈配合,亦要一個市場配合。我希望做好這方面──研發、確認、商品化、市場的協作。」我認為「研發、確認、商品化、市場的協作」中,「確認」是政府最可發揮的部分,而新冠肺炎疫情正好提供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目前全球關注之一,是防疫裝備的產品。即使香港疫情似乎已漸趨穩定,但專家預期戴口罩的日子仍須延續。難怪日前網店3000個口罩名額卻引來200萬個登記;也有本地研發的可重用口罩,據說網上預售僅3小時便全部售罄,可見相關需求依然殷切。

 

事實上,可重用口罩既環保又可支持本地研發,只是作為普羅市民,對此類產品認知有限,如果創科局能夠為初創項目評審,如消委會的鑑定品質,令市民有所選擇,增添大眾對本地產品的信心之餘,更有助拓展海外市場。不要看輕小小的口罩,22年前Google創立時,業務也只是搜尋引擎而已。

 

回想起來,疫情擴散之初,鄰近地區每日更新各區的口罩庫存,令到香港人羨慕不已。大家都奇怪,為什麼香港官方沒有提供相關資訊呢?我想局長也可動動腦筋,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香港最新情況」互動地圖儀表板上,增加口罩分布資訊,減少市民的奔波和焦慮,也能向大家展現本地創科的實力。

 

出產科技業巨擘FAANG(Facebook、Apple、 Amazon、Netflix、Google)的美國,數據分析、程式開發等早已成為大學的熱門學科,如果當局能促成更多本土成功案例,令香港家長和學生看到投入創科界的亮麗前景,必定可壯大未來創科人才的供應量。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4月29日


原圖:文匯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0
點算呀
1
超無奈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