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黃白露
有人把香港年輕人參與「佔中」,歸咎於他們欠缺向上流動的機會。青年頻頻與政府作對,倒令政府注重起青年政策、青年就業等問題來。今年《施政報告》重點提到發展職業教育,董建華在團結香港基金開幕禮上亦提出「要加大對專上教育和職業訓練的投資和力度」。
香港負責專上教育和職業訓練的「職業訓練局」,自80年代起已成立,至今每年培訓25萬個學生。可是,香港專上教育和職業訓練,形象上一直都頗受冷落。環顧身邊的年輕人,來自職業訓練局的不算多。從來的學校排名榜中,都不見這些學院的影子;各式名人專訪中,都甚少見到出自這些職業學校的。
其實,人生沒有固定的程式,不一定要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這樣一條龍。人生是多面體的,最重要的是選擇自己有興趣有能力的方向,進入該範疇專心發展。只要在該行業做到專精,你自然會有自己的價值,就可以成為這個行業的「博士」,為這個行業增值,貢獻社會,安身立命,或者養妻活兒。
行行出狀元 毋須太執拗
可是,香港人的思想就是執拗地單一,總是死命地認為傳統學校的認受性較強。要普遍社會對職業教育改觀,需要真正的決心與工夫。政府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政府需把之與其他專上學府一視同仁,在公務員入職中率先承認專上教育和職業訓練的學歷;或者考慮每年聘用一定數目的職業學校畢業生。其次,中學學制必須予以配合;學生及家長都需加強了解各種行業的內容、前景和晉升階梯,學生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學科,家長才能放心地予以支持。
香港職業訓練局最大的對手其實是市民的心結。職訓局必須盡快令市民正確認識職業,了解人生規劃在於興趣與能力的充份發揮,提升職業學校的形象,使市民放低對職業學校的成見,才能更好地為香港社會培養合適的人才,繼續保持香港的競爭力。
命數使然,在大時代的氣氛下,「香港職業訓練」幾度被提了出來,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良方,成為被時代欽點的幸運兒。職業訓練局若能把握這個契機,加強宣傳提升形象,必有更好的發展。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轉載自《新報》 2014年11月18日
原圖:wikimedia user:Chong Fa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