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廢回收 三堆一爐 不容偏廢
減廢回收 三堆一爐 不容偏廢

 

本文作者為環境局局長黃錦星

「三堆一爐」規劃至今,歷時十多年。坊間誤解,單做好回收,焚化、堆填就可擱置或順延。實情是即使我們銳意減廢,十年間達減廢四成目標,每日末端仍餘數千公噸生活廢物;另外,建築廢物逾九成回收後,每日仍有幾千公噸需堆填處理。跟各地無異,焚化堆填等末端處理設施在香港必不可少。減廢四成的目標殊不輕易,政府提出的十年藍圖,正正以惜物減廢為政策核心,按部推動一系列措施和設施,再根據現僅有堆填容量及需求預測增長而制定,減廢基建並行。

路邊回收箱 回收量輕但意重

另一誤解是,路邊回收箱愈多,並管理得宜,便能化解當下的廢物危機。實情是路邊回收箱只佔回收量極少部分(以塑膠為例,二○一二年路邊回收箱的回收量為一百六十五噸,約佔全港總廢膠回收量百分之零點零五),絕不反映整體情況。跟各地城市近似,香港的回收量主要來自各大廈回收設施、社區回收點及私人回收網絡。二○一二年廢膠一項,本地回收約三十二萬公噸。有關數據基於「港產品出口」的海關申報統計得來(本地回收物九成為出口),不包括海外入口及轉口數據,此計算方法屬國際間慣常做法。

廢物管理,重於減少、重用,次為回收。港式消費生活確有相當減廢空間,包括減少使用即棄物品。路邊回收箱,只是芸芸減廢設施中一項配套,但位處公共空間,富公民教育意義。我們新推「咪嘥嘢」app便民,展示全港逾七千個包括路邊回收箱的回收點。誠然,廢物按量收費才是重點,我們預計明年向立法會提交落實方案。

現代焚化技術 穩妥成熟

今年初與立法會議員赴歐考察時,當地政府部門、專業和民間團體均驚訝香港竟缺現代焚化設施;英國的反焚化環團(United Kingdom Without Incineration Network)亦坦言,減廢是首要,但現實中適量現代焚化設施不可或缺。亦有誤解,歐亞等地市民接受現代焚化,乃因分類回收做得好。從資源循環而言,當然鼓勵源頭減廢及回收工作;但科學事實是,現代焚化技術確切可穩妥處理大量雜膠、金屬等的生活垃圾,其空氣排放仍可遠低於歐盟近十年已大幅提升的焚化爐排放指令。至於微細懸浮粒子(PM2.5),其先進袋式集塵系統是現時控制PM2.5的最佳技術,過濾效率逾九成九,設施附近地區的累積濃度可符合香港最新的空氣質素指標。

若作合適比較,撇除建築廢料回收,英、法的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約四成(與香港相若),日本只約兩成。簡而言之,它們每天也正焚化相當混雜的生活垃圾,卻不影響排放水平。歐亞多國在減廢同時,已把現代焚化視為基本市政設施,成熟的排放監控已毋庸置疑,更樂見焚化爐「轉廢為能」供可再生能源,如澳門已應用現代焚化產電近二十年。

現實中,各類環境基建從籌劃至落實,每每歷時十年甚至二十載,為香港謀長遠福祉,我們將開展「邁向生活垃圾零堆填」的研究,進一步減少依賴堆填,整合回應全港及至地區對廢物管理的未來願景。整整二十載,香港未有補充末端廢物處理的承載力,現僅存容量快將耗盡,若立法會未能及時議決支持「三堆一爐」,市政衞生勢將堪虞。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4年11月14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