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投資民生 助抗疫扶青年
預算案投資民生 助抗疫扶青年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其實除了防疫抗疫基金那300億元,上月底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亦有不少「民生投資」。雖然傳媒多只關注投放到醫管局及3間大學的設施及培訓撥款,但跟一般市民更貼身的實際上是第47段的基層醫療部分。因為全民抗疫之重點,從來在於社會整體有否正確的公共衞生觀念,否則政府推出的任何措施也會事倍功半。

 

社區康健中心 支援長期病患

 

另一關鍵,則必然放在如何照顧長期病患者—像今次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的疫情,目前專家的判斷似乎也同意長期病患者之死亡率較高,因此需要作針對性特別處理。

 

有見及此,預算案表明會投放資源全力「提升市民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及為長期病患者提供社區支援」——這句政策聲明(policy statement),可謂本港公共衞生政策的一次重大突破:以去年啟用的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為基礎,財爺撥備6.5億元經常開支,加快在另外6區成立地區康健中心。留意這筆公帑屬於「經常開支」而非一次性撥款,顯示特區政府已準備為人口老化帶來之基層醫療問題,作出相當長遠的承擔。

 

然而,更重大的突破在同一段較後部分:葵青區加上另外6區一共7區,但全港有18區,那剩下來的11區又如何?若按照傳統官僚思維,凡事必須按部就班的話,這11區的地區康健中心肯定要排在兩年之後才可成事。不過,財爺竟然成功突破了此官僚框架:撥6億元在還未有正式地區康健中心的11區,爭取時間先設立「過渡性」地區康健站。

 

不要少看設立過渡性設施的難度:由於這些暫訂設施的所在地將來可能會作其他用途,所以投放到硬件方面的公帑有機會完全不能收回(即變成sunk cost),兼且要在另一地點重新諮詢、重新建造,也就是再大花一筆錢,所以官僚往往對過渡性設施有極大保留——換言之,財爺今次能夠正式宣布,即使未有正式的地區康健中心,也會提前在11區設立過渡性地區康健站,既顯示政府的決心,亦展現了其政治手腕較過往成熟,在民生投資方面勇往直前。

 

相比下,有區議員和地區人士近月帶領市民強烈反對地區設立指定診所,暴徒更向地區診所投擲氣油彈,若診所受嚴重破壞而不能正常營運,受苦的還是當區居民——如此惡行,跟預算案撥款加快強化基層醫療服務,以至不計成本建設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形成觀感上的極大落差。

 

重視環保減碳 改革廢紙回收

 

健康生活有賴美好環境——今次預算案演辭中「環境保護」的部分,可算是出奇地多。

 

環保政策較諸智慧城市、體育發展、城市建設,甚至連關愛社會這幾個部分要長,而段落數目則跟全香港人最關心的「土地資源」一樣是整整10段,由此可見,環保項目在財爺眼中的重要性。

 

眾多環保項目都圍繞減碳,包括廣泛報道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推動電動小巴與渡輪,都值得期待——但唯一例外而又對民生有重大正面影響的卻是「廢紙回收」:財爺將從今個財政年度開始,每年預留起碼3億元,聘請承辦商從全港各區收集廢紙來篩選打包再出口。也就是說,特區政府決心針對「公公婆婆執紙皮好慘」這個社會現象,作出結構性改革,務求執紙皮的人(縱然可能繼續是公公婆婆)透過政府合約,今後獲得一定程度的勞工保障——想到長者們近月執紙皮時,有可能觸碰到被丟棄的口罩,這次在廢紙回收方面的大手改革,可謂功德無量。

 

強化警隊抗暴 提供青年出路

 

另一個在今次預算案中備受忽略的「民生投資」範疇,是「培育人才」這部分——此章節一共12段(第91至102段),乃全份預算案講辭內除了「金融服務」(共14段)以外,最長之一個另起副題的部分——金融服務屬香港龍頭產業,財爺多花篇幅自是意料中事,可是人才培訓以至為年輕一代打造未來,一直被認為是歷屆特區政府做得相當差的環節。這次財爺在這方面着墨較多,既可以理解為刻意落力彌補過往之不足,亦可以說是一手硬、一手軟:一方面大灑金錢推動法治教育和強化警隊以抗暴,另一方面也為各階層的青年人提供更多踏實的出路,從而不讓他們輕言在香港看不到未來。

 

就預算案強調的培育人才措施而言,當然少不了鼓勵青年創業(一億元予超過4,000人)和安排學生在公營機構實習(名額近5,000個)這些「例牌菜」,另外還有陳茂波本人一向關心要吸引年輕一代加入建造業的各項計劃——創業支援和實習向來被批評遠水救不了近火,而要青年願意投身建造業確實談何容易。

 

不過今次預算案在人才培訓方面的亮點,反而是聚焦年輕行政人員的種種措施,包括撥款超過兩億培訓藝術行政人員(arts executives);又資助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讓他們不斷追上最新科技潮流。

 

人力政策轉向 發展海運航空

 

此外,這份預算案在人力資源政策方面,似乎也作出某程度的轉向:梁振英任特首的年代,因應本港人口急劇老化,曾一度大力推動年輕人加入護理員的行列——或許要照顧長者起居飲食,對許多人(不止年輕人)來說屬於厭惡性工作,結果護理業界仍長期人手不足——問題在於:既不願當護理員亦不想入建造業,又進不了金融或專業服務界別的年輕人,除了跟旅遊、飲食和零售相關的行業以外,還有甚麼其他機會呢?

 

財爺對於下一代事業發展的政策大方向,集中在運輸業方面:包括船舶維修訓練獎勵計劃、本地船舶業能力提升計劃、海運和航空業實習計劃,並強調香港國際航空學院的重要性——也許政府估計,面對天空與海洋,年輕人應該有更大興趣以航空和海運作為自己的事業罷。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0年3月10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好正
0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