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吳康民
所謂「佔中」行動已經搞了整整一個月,現在騷亂群眾和警察仍在對峙之中,是剖析這場運動的深層次原因的時候了。
運動的起因是要求「真普選」,要求人大撤回8.31的「普選」方式的決定,甚至還曾叫嚷要求梁振英下台。開頭參加者是不少青年大中學學生,後來許多社會青年也參加了。魚龍混雜, 領導權從「佔中」三子轉移到「學聯」和大專院校學生組織之中。幕後勢力也十分複雜,美英勢力當然加以插手,台前幕後在現場指揮和幕後經濟支持的有《蘋果日報》的老闆肥佬黎,甚至「台獨」分子遠自海峽彼岸也來插上一手。可以說,背景複雜,搞手複雜,起因也十分複雜。
中港之間民心的距離
香港回歸17年,開頭幾年,大家在觀察「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實踐是否成功。中央也堅持不介入香港事務的承諾,當年許多內地幹部,都慨嘆回歸後要申請去香港比回歸前還難。中央堅持「井水不犯河水」,倒是有幾年相安無事。
近年中國經濟崛起,不少人先富起來,來港投資、購樓、買金銀珠寶的,大多是財大氣粗之輩。加上改革開放以後,內地的道德文明教育遠遠趕不上, 文革遺毒遠未肅清。民主法治並未隨經濟起飛而逐步確立, 侵犯人權的事例接踵而來,貪污腐化比前更為嚴重。個別打壓異見人士和逼害上訪者更由本港傳媒加以渲染。原在過去大陸「左傾」政治運動和大饑荒中逃港者和他們的後代,在香港居民中佔近半數。這種種深層次原因和社會基礎,造成香港居民對祖國的某些離心傾向。
生活摩擦抵消經濟得益
更為要害的是,香港輿論工具和教育機構並不掌握在愛國愛港人士手上。有影響力的報章,政府的香港電台以及其他傳媒工具,經常散佈都是內地的負面消息。辦學團體和大部分受訓教師、大學教職員工,不少都帶有一定的反共色彩。17年來並沒有太多的改變。
祖國對香港輸送經濟利益,得益的不少是壟斷大財團。自由行有大量內地遊客來港,當然有部分中小商業者得益。但一般市民卻只見阻塞交通,妨礙正常購物,部分短缺商品如奶粉等被搶購一空,雙非人士來港產子佔據了產房牀位,個別人士的不文明行為被渲染……。凡此種種,公眾得到的都是負面消息。
實際上,來港內地遊客與港人的生活上的某些摩擦,被渲染而抵消了他們來港使香港經濟得益。
百多年的港英統治,所形成的西方價值觀念十分牢固。加上解放後65年中港兩地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民主法治的觀念不同並沒有因為兩地融和而消除,反而某些深層次的矛盾逐漸積累而在今天來個總的爆發。
兩地矛盾的總爆發
應該說, 這一次的「佔中」騷亂,能夠持續如此之久,並非只為爭取「真普選」的鬥爭,而是回歸以來中港兩地新舊矛盾的集中表現。也許你到現場問問那些參加騷亂的人,問問他們為什麼參加佔領行動,恐怕十個有七八個未必答得上關於政改的具體爭論和所謂「真普選」的真諦。
當然有些是湊熱鬧來的,但是不滿現實、不滿當局而走上街頭的更多。相反,對具體的政改方案,要對中央施行壓力的目標反而模糊了。
要解決這場騷亂,武力清場只能是治標的行動。如果不解決深層次的矛盾,解決中港兩地交往中的若干具體問題,加強香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教育工作,努力引導公允的輿論,恐怕這類騷亂七八個月後又會來一次。民心不穩干擾特區有效施政,更使別有用心的外國勢力有機可乘,本地反共反中的勢力和政客可以進一步興風作浪。
清除亂源,有待特區政府強有力施政。急公眾之所急,辦幾件港人叫好的實事,清除拖後腿的「港英餘孽」,統一思想,勵精圖治。古語云, 「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經此騷亂,應知難在何處。
「撥亂世而反之正」,這場騷亂,遲早要來, 矛盾暴露了, 亂極必治,也許壞事會變成好事的。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4年11月5日
原圖:big5.backchin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