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須採用非常手段。防疫時期,政府必須祭出雷霆手段,保障口罩等醫療防護物資供應穩定,消除市民不必要的恐慌,這既有利防疫,亦彰顯政府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從而穩定民心。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出現社區感染,引發全城搶購口罩、囤積醫護和民生用品等亂象。須指出,口罩雖能阻隔病毒,卻「罩」不住市民的恐慌情緒,疫情總有平息的一日,不致於擊垮社會,但市民的不安和不信任,卻比疫情殺傷力更大,更快造成社會崩盤。
搶購潮增加防疫困難
新冠肺炎的最大威脅,不是死亡率,而是其高感染率和在無病徵下的擴散。疫症一旦爆發,會在短期內令醫療負荷暴增,導致醫療系統、醫療資源無力應付,既造成大規模社區感染,亦易延宕誤診,引發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購買口罩是市民自我防備的首要措施,但在需求突然急升下,引發口罩「飢餓」效應,進一步刺激市民多買幾個口罩,以求「安心」。
基於社會預期心理和恐懼不安被放大,香港出現搶購物資的情況,搶購潮發生在防疫物資上,更對公共衛生造成嚴峻挑戰。全民搶購口罩,令真正有醫療需求的弱勢者、病患、前線醫護人員,以致需要接觸大量市民的公務員和服務業員工,因缺乏足夠的防護物資,對這些人士的健康安全帶來不必要的威脅,亦加大疫情社區爆發的風險。
傳染病雖然不會像颱風、洪水與地震等自然災害破壞基礎建設,但會破壞經濟、民生的正常運作,災情的變化更瞬息萬變,因此政府在防疫決策上,不能被動受疫情左右,而應果斷作出超前規劃,搶佔主導權,既要讓市民了解疫情的最新狀況,更要讓市民了解政府最新的應對措施,做好適切的心理預期,減少不必要的恐慌。
多管齊下消除恐慌
如何引導合理心理預期、減少恐慌?第一,必須建立和持續更新防疫物資的清單,優先照顧弱勢社群和前線醫護人員的需要,讓高風險的民眾放心,讓前線醫護及其他提供公共服務的人員安心工作,保持社會運作穩定有序。
第二,為減緩市民的疑慮,政府應將口罩等醫療物資列為戰略物資,集中處理,再運用逆市場規律,包括分批管理、風險導向、資訊科技等方法,解決市民搶購、奸商抬價的亂象,提升市民安全感,從根本上消除公眾的恐懼情緒。
第三,政府要推動社會建立正確的風險管控觀念,同時盡快建立防災防疫的物資儲備,不要等到災害、疫情發生時,才發現物資供應不足,引起恐慌和埋怨,市民不滿的壓力落到政府,又令政府的應對更進退失據。
第四,政府在進行全球採購口罩,同時應聯繫藥房、行業商會,統計最新貨存量、短期進口量、到貨批次和日期,持續向外公佈和更新。若存貨量太少則應拿出應變方法,讓市民安心,毋須盲目搶購。至於如何避免一再出現對物資供應不足的緊張,政府更須提早預備,做好預案,明白防疫期間,保障民生必需品與股市護盤同樣重要。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20年2月12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