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政總裁 黃永
愈來愈多國家元首效法特朗普攻擊新聞傳媒的手段,而且在民粹風潮下更導致有記者真的遭遇謀殺──鑑於向來被認為在傳媒及表達自由方面較諸北美更為自由的歐洲,過去三年接連有記者被謀殺,牛津大學就新聞工作者在中歐及東歐16個國家所面對的各類攻擊進行了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四類,並有蔓延到世界各地的趨勢。
第一類攻擊是官員直接責難與羞辱。像捷克總統Milos Zeman曾在選舉前呼籲要「清算記者」,更拿着一支標名「專門用來對付傳媒」的AK-47道具槍指向記者──結果他成功連任。又例如斯洛伐克前總理Robert Fico,竟當着記者面前指他們是「背叛國家的妓女」。事實上,以各類包含性意味的羞辱言詞罵記者漸成全球風氣,像印度現任交通路政部長Vijay Kumar Singh在此前擔任外事部長期間,便曾經創作出「presstitutes」(即press混合prostitutes)一詞來形容記者──事後他雖然就此道歉,可是presstitutes從此成了印度潮語,至今亦經常有人以此來辱罵傳媒。
第二類攻擊是財閥透過合併傳媒來造勢並收窄言論空間。最經典例子乃前年由匈牙利總理所促成的「中歐新聞及傳媒基金」(Central European Press and Media Foundation),成立時一次過合併了近500個傳媒品牌,而這些傳媒背後的老闆們(當然是親政府的商賈)竟肯無條件捐出他們的擁有權,以助匈牙利政府成就「大業」:歐洲議會選舉當天,這個基金旗下的所有報章,出現近乎一模一樣的頭版新聞。
務重拾對中立持平的執着
第三類攻擊是以訴訟滅聲。引發牛津大學進行今次研究的其中一名死者:馬耳他記者Daphne Caruana Galizia曾面對48單誹謗官司。學者普遍認為此招源於美國,簡稱為SLAPP:Strategic Litigation Against Public Participation,亦即策略性利用訴訟來妨礙公眾參與,其興訟目標不旨在打贏官司,而是政府或富人利用其律師團隊,透過法庭要求記者或傳媒機構提供各項資料或作出回應,從而施加壓力。
第四類攻擊是從網上煽動變為血腥襲擊。這方面讀者可能會比較熟悉:主要是指網絡「起底」和瘋狂留言,繼而鼓勵人親身襲擊記者。牛津大學的研究發現,中歐和東歐在這方面尤其有針對女性記者的趨勢。
如何解困?歐洲的新聞工作者普遍認為,不同傳媒的立場愈來愈偏激,以至互視對方如死敵,是令到民粹政黨可以乘虛而入,鼓動人民支持政客攻擊新聞媒體的核心原因,部分媒體甚至為着點擊率或政治酬庸,索性順從民粹算了──是故傳媒人必須自身先重拾對中立持平不倚的執着,始能在一片瘋浪之中站穩陣腳,從而令新聞界為着真正的言論自由(而非肆意攻擊對手的自由),團結一致,始能獲得願意思考的受眾最終理解和支持。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2月10日
原圖:中新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