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了一個新詞,叫做「馳援」。
有留意疫情的人,會發現內地抗疫消息常常提到這個字,如「全國大學最好的醫療專家馳援武漢……」。過去好多天災人禍,用的都是「支援」、「救援」、「支持」等字眼,但這次,卻幾乎眾口一致地「馳援」,到底,這中間差了點甚麼?
馳援,有種風馳電掣、星夜救援的逼切感覺,更有點古裝片對白:「軍情緊急,八百里加急快馬」的戰爭意味。這個近年內地流行的潮語「馳援」,本來出現在金融市場,指的是國有資本大力出手接盤這動作,今次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用上這字,或多或少,是反映這不但是一個救援行為,還是一場國家級的戰事。
馳援,有奔赴救援的動感,有「前線已彈盡援絕,急需後方馳援」的含意,無論支援還是救援,都要更緊逼、更快速,甚至有更深遠的戰略意義,是一種國家行為。於是,許多人馳援去武漢醫院、馳援去研發解藥、馳援去建隔離醫院、馳援去做速遞小哥、馳援去當義載車隊……馳援,是四方八面的,也是中國制度優越的精采演繹。
因為這種馳援精神,各地短短五日就派出六千多名醫護馳援武漢抗疫,短短一星期馳援武漢的技工就建成隔離病者的「火神山醫院」……當今世上,看來只有中國的制度,能成功號召全國集中力量辦大事,那個馳援行動,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環顧世界,我相信沒一個西方國家辦得到。
常說,要揚名立萬,就要一個厲害對手,需要一個高難度戰場。當年「華為」如果不是遇上特朗普、不是苦了孟晚舟,世界都不知道,原來「華為」這麼厲害,原來中國的5G科技已經走在最前。同樣,如果武漢不是遇上新病毒,世界未必看到,原來中國這制度運行起來,是這麼高效、這麼厲害。當英國人在驚歎我們七天建成一間醫院,他們可能要七年才決定建一間醫院的時候,大家心底一定會反思,行之已久的西方制度,有需要重新審視嗎?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 2020年2月6日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