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趨勢一:運用空間數據
智慧城市趨勢一:運用空間數據

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都面對人口老化、生產力下降等問題,智慧城市已成為她們的最佳解決方案。

 

研究機構IDC估計,大部分國家會聚焦的五大智慧城市項目中,有3個與數據相關:分別是「數據運用」、「數碼世界的信任」、「包含網絡安全的治安問題」,三者關係密切。

 

首先談「數據運用」。智慧城市的「智慧」,很大程度產生自海量數據,可是,把零碎數據整合並發揮出力量來,其實不易。很多數據質素參差,例如同一地點、不同來源的數據,標識方式各有一套,令人不易從中歸納出有用資料,更遑論真知灼見。故此,IDC預言,有多達三成項目會胎死腹中,因為重要績效指標(KPI)欠明確,不能令人信服,導致撥款困難。

 

節省公共開支

 

去年,英國新成立的地理空間公署署長彼斯(William Priest)分享如何以空間數據驅動經濟和政府運作,是個不錯的參考。這個隸屬內閣辦公室的部門,目標是把以往收費的空間數據免費開放,促進經濟和效率。雖然公署成立僅兩年,但期間動作頻頻,而且已初見成效,很不簡單。

 

先說成效。英國面對最明顯的問題是基建老化,但服務需求卻有增無減,從覓地建屋、水浸預警到公共交通效率等問題,都急須更好地運用現有資源。空間數據如何切入要點?

 

透過電子化的空間數據,田土轉易服務處理時間由以往的90天大幅縮短至幾小時;而且這個空間數據庫更可惠及公用事業、建築和電訊業。同時,當局估算,如果能準確掌握地下設施(即縱橫交錯的喉管)位置詳情,可避免工程延誤、服務中斷,促成更佳規劃,令政府基建開支每年節省46億英鎊(約460億港元)。

 

如何做到?就是要數據發揮出力量,而要方便整合數據,便須連結地理位置。去年10月,地理空間公署推出了《連結識別編碼的最佳範本》(Linked Identifiers Best Practice Guide),把全英國一切有空間位置的事物,包括建築物、水道、馬路全部加上獨一無二的「識別編碼」,大家可以把手上的數據扣連這些編號,如此一來,彼此的數據就可以連繫起來,省時方便。這個簡單而聰明的辦法,有助把零碎數據化為有用資訊。此外,數據分散也會增加使用的難度,故此,單一平台能解決問題。

 

至於香港,可幸我們正朝向這個方向,建設單一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l),但在連繫各方數據方面,尤其扣連地理位置以方便分析和促進創意產業,仍然裹足不前,創新及科技局和發展局實在應該強強聯手,銳意促成其事。

 

新的一年,希望香港打好基礎,在智慧城市發展道路上繼續邁進。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1月23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好正
0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