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專項基金多管齊下改善環境衞生
設立專項基金多管齊下改善環境衞生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盧偉國


武漢近日發生數十宗不明原因肺炎個案,本港也出現多宗懷疑感染個案,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特區政府在一月八日刊憲,將「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有助防疫,值得肯定。在同日舉行的立法會會議,有議員就遏止疫症在本港蔓延的即時措施提出急切口頭質詢,本人在跟進提問時促請當局,既要在法例執行上制定清晰指引和落實各項配套措施,也要注意網上有些不知來源的相關謠言,制訂具體的應對措施,及時公布最新資訊及澄清不實流言,並確保真實資訊能夠廣為市民所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公眾恐慌。

 

環衞落後 「三無」大廈重災

 

武漢肺炎疫情令港人更留意社區衞生問題,近年香港接連面對新型疫症侵襲,例如禽流感、登革熱、大鼠戊型肝炎等,顯示本港的社區環境衞生情況未如理想。二○一八年一項關於城市環境衞生的排名中,香港在二百三十一個城市中居一百三十四位,只屬中間偏後位置。經民聯去年中開展為期半年有關全港社區環境衞生研究,日前公布了《改善全港社區環境衞生》系列研究報告,指出本港環境衞生工作存在不少問題。例如,鼠患、蚊患困擾市民多年,政府過去幾年在環衞上投入有所增加,但成本效益極低,例如滅殺一隻老鼠高達四千四百元公帑,成本幾乎是民間組織「撲滅鼠患大聯盟」的十倍;消除一個蚊子滋生地也需動用四千七百元,顯示當局未有應用適當環衞技術和人力資源。

 

同時,政府不少環境衞生工作以「價低者得」原則外判,對承辦商又缺乏監管,導致工作質素參差不齊,據業界人士反映,有承辦商為減省營運開支,用普通泥沙混合滲蚊沙,或聘請未受訓的清潔工從事滅蚊等。此外,環境衞生設備亦嫌不足及落後,單是清潔設備的密度已與深圳相差甚遠,機械化與創科應用保守緩慢;食衞部門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有切實針對環衞問題的根本原因,而「三無大廈」更成為重災區,加上政府部門各自為政,導致推動政策乏力。

 

所以,特區政府除了要做好應對武漢肺炎的防疫工作,更重要是從根本上改善香港的環境衞生,為此應善用公帑。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下月發表,社會上有人提出要求特區政府「派錢」的各種方案。但正如我近日在一個電台節目指出,經民聯並非反對直接「派錢」,但政府需要考慮可行性和行政成本的問題,過往政府「派錢」,社會並非一面倒叫好,如果不論貧富「人人派錢」難免大幅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當局若要紓解民困,還有不少較務實的選項,例如增加公屋及交通津貼、提升免稅額、下調差餉等,同時可以增撥資源,着重社會民生的長遠改善。

 

滅鼠滅蚊針對冷氣機滴水

 

經民聯就改善全港環境衞生提出八項具體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特區政府設立總值六十五億元的「五大環衞專項基金」,分別是滅鼠基金、滅蚊基金、協助舊樓處理冷氣機滴水基金、公眾街市現代化基金和環境創新科技基金,旨在為未來五至十年提供足夠資源,確保環境衞生政策持續性,涵蓋鼠患、蚊患、冷氣機滴水等老大難問題,全面提升香港環境衞生水平。其他建議包括:設立高層級清潔策劃專責委員會,列明降低大規模爆發傳染病疫情機率在內的工作目標與成效,並提出改善措施;盡快展開大型且密集的全港性環境衞生運動,特別針對街市及「三無大廈」等衞生黑點行動;將全城清潔行動列為每年舉辦一次的常規活動;重設社區清潔指數,劃分多個監察區塊,作為持續性監察香港衞生狀況的指標;針對性處理「三無大廈」的環境衞生問題,例如加強恒常清潔工作等;加強食環署各分區環境衞生辦事處的職能,增設專項撥款,以及借助大灣區的創科優勢,推動智慧環境衞生,加快香港相關技術的推動。

 

總之,全民合力,多管齊下,徹底改善本港社區環境衞生,避免成為各種疾病或傳染病的溫牀,已是刻不容緩。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20年1月18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好正
0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