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式選舉活動中,幕後的「造王者」是永遠的主角。青年群體因其單純和「好使好用」,成為被神化的選戰奇兵,昔日屢被批評的「港孩」瞬間變身為關鍵的「造王者」,被抬捧為決定性新興力量,最近的台港選舉便被變調為世代之爭。然而,主宰台港兩地未來選情的是經濟、青年,還是內地因素?青年究竟是「造王者」,還只是一隻政爭棋子或者「人血饅頭」?
政局顛簸如坐過山車
2018年底的台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蔡英文的支持度跌到谷底的18%,面對大多數年輕世代的反感和厭惡,民進黨藉中美博弈、香港修例事件等新變局,大肆炒作「芒果乾」(亡國感),鼓動「仇中反共」情緒,把選戰主基調變為世代之爭和處理兩岸關係的路線之爭,再營造和渲染不投蔡英文一票,台灣下一代將喪失自由民主的片面觀點,結果是把年輕世代的「反中」意識收編,令蔡英文在高達七成青年支持率的助力下,取得票數逾半的逆襲式大勝。
這種取寵青年的拉票策略,並非民進黨專利,國民黨和香港反對派也有類似手法,其中的國民黨韓國瑜便憑藉經濟民生議題和「北漂青年」論述,擊中高雄青年心中痛點,輕鬆擊敗民進黨對手而當選高雄市長。然而,青年民意來得猛時變得快,若是急於「乞票」,自甘投機搖擺,讓觀感蒙蔽理智,則年輕人的「造王」效應難持續,亦令社情政局處於過山車式顛簸。
第一,青年作為一個世代,青年政策應指向世代間社會問題的核心,聚焦於實踐社會正義、平衡世代差距和調整貧富不均等事宜。
有為的政黨和從政者不應只懂逢迎部分民意,而要深入社會、民眾和青年,引領整體民意,抓住年輕感,找回年輕族群的支持。
若要同行便需同理心
第二,今天的年輕一代也會有老去、成為「過氣大叔」的一日,若將選舉等同世代之爭,不惜作短線投機,讓年輕人取代中壯代,主宰選舉和社會未來,這會令整個政治結構出現質變,即使成功「造王」,也對社會、對年輕人,貽禍無窮。
第三,新一代的年輕人成長於社交媒體和網絡世界,具有獨特的語言文化、溝通模式、思考方法、價值觀,以致社會及政治取向。
若要與年輕人同行,即使不認同他們的立場和想法,也應以休戚與共的同理心,給予肯定、接納和尊重,故在與他們溝通時,要摒棄傳統固有的思維,並要突破「同溫層」,以便實現世代破冰,解除僵局,取得更大的議題擴散效益。
第四,中國目前最關切的是經濟而不是政治,而從台灣的反對「台版一國兩制」,到香港的「反修例」,都是對可能變動的內地政策的敏感反應。選戰伎倆只能取巧一時,不能影響大局,真正的「造王者」,並非年輕人,而是內地的經濟和對台對港政策。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1月20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