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前科技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雷鼎鳴
上周末在北京參加了一個內地《環球時報》舉辦的有關國際及中國國情的研討會,與會者頗多為內地及港台的著名評論家。我參加的一節叫「香港之痛」,內容自是環繞着香港近月的暴亂。因為發言的人頗多,每人的時間極度不足,所以我們只能選擇性地講一兩點心中認為是重要的,不可能全面性平衡地分析整個局面。
我估量他們希望我多談一些與經濟較密切的議題,在到了會場時,我才發現把資料數據都留在酒店房間,忘記帶來,所以也就臨時「爆肚」,即興回應之前講者的觀點。有一種說法,是香港近月的暴亂與收入差距擴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我不認同這觀點,雖然香港的媒體喜歡說量度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按此名字原來的意大利發音,香港所常用的翻譯「堅尼系數」是誤譯),近年不斷提高,但此說甚為誤導,近年統計處多次發表的報告也否定了這說法。
表面看來,使用人口普查數據對「基尼系數」最粗糙的量度,二○○一年是0.525,到了二○一六年是0.539,而「基尼系數」上升,代表着收入不均擴闊,香港的媒體也是據此大造文章。但這說法忽略了三點要素。
第一,上述「基尼系數」的收入計算,是以住戶總收入為基準的。但近年香港人口老化,嬰兒潮出生的人口大量退休,很多都是獨居或與老伴同住。這些只有退休長者的住戶基本上沒有入息或只有很低的入息,但他們因有積蓄,不一定貧困。把這包含大批零或低收入住戶也不加疑問算進「基尼系數」中自然誤導。
第二,香港每個住戶平均人口一直都在慢慢下滑,從每戶三人跌至每戶二點七至二點八之間。在計算原始的「基尼系數」時,住戶人數並不在考慮範圍,但我們知道,若十人住戶總收是二萬元,這住戶可算十分貧窮,但若一人住戶收入是二萬元,卻難以說其是貧窮。在計算「基尼系數」是,自應用每戶的人均收入,而非總收入。
第三,香港人口中有近一半人,享有重大的福利補貼,這體現在他們可住公屋居屋,其餘的卻不行。而且不同住戶要負擔的稅務也不同。經過對上述因素作出調整後,統計處所得到的結果是,二○○一年「基尼系數」是0.412,到了二○一六年,下降至0.401。這反映出香港收入不均的情況只是改善緩慢,但並非沒有進步。既然收入不均並無惡化,我們難以把香港的暴亂歸咎於此。
但有另一經濟因素是惡化了的。眾所周知,港人的財富很大部份都藏於其擁有的房屋之中。二○一九年第二季香港大型社會運動發生時,平均樓價是二○一三年第二季的三倍半,亦即樓價上升250%。擁有房屋之人帳面財富增值可觀,沒有的則望樓興歎。在同一時期,二十至二十四歲全職的年輕人(減去外傭)名義工資共上升了近100%,但若扣去通脹後,上升幅度不足30%。由此可知,樓價升幅遠超年輕人工資的上升。從財富配置的角度看,他們極難加入業主俱樂部,亦即分享不到樓宇升值帶來的財富。
要解決收入差距是很困難的任務,但要使到樓市穩定發展卻有可行的政策工具,靠填海或開發郊野公園可也。香港這方面困難並非無解。
另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我在會上有提出的是港元制度。今天港元與美元掛鈎,香港共有等同近四萬億港元的外匯儲備,等於港元貨幣總量M3的53.3%,世上並無單一炒家甚至幾個炒家聯手有足夠實力可撼動聯繫匯率。
不過,世界政經局面波譎雲詭,中美角力在很長的時間內會繼續下去,美國顯然已主觀地把香港當作拖慢中國發展的一個戰場,未來可用的一招是凍結香港的美元儲備,又或不准香港使用美元支付系統。此等政策對美國本身也大大不利,但美國也有凍結伊朗及委內瑞拉外匯儲備的先例,所以實施此等政策的機會雖然很低,但不是不可能,港人必須未雨綢繆,以防萬一。
怎樣預防?一九八三年港元選美元為掛鈎貨幣,主要原因之一是當年美國是香港最大貿易夥伴,但今天物換星移,香港每年對美的本地出口只剩下五億美元左右。如是觀之,從國際政局及經貿關係的角度看,港元的掛鈎貨幣應改為歐羅或人民幣,或二者兼得。這並非沒有代價,但卻總比出事時被人掠走幾萬億要好得太多。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 2019年12月27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