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沙田區議員李世榮
公廁向來是檢驗一處地方文明的一把尺。香港作為國際都會,不過政府公廁卻常被人詬病環境惡劣和衛生欠佳。當然,這與使用者的個人公德息息相關,不過,部份公廁事實上亦臭氣難當,且由於設施損壞而難以"下手"或"下腳"使用,例如部份廁板被破壞而無法拿起,或者整個地面也是污水讓大難以接近馬桶等,結果公廁在"破窗效應"下,公廁衛生問題便出現惡性循環。近日審計報告亦揭發政府未有好好處理公廁的翻新及維護工作,無疑是問題主因之一。
審計報告中指出多個公廁維護方面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包括:在今年5月視察中發現的384處損壞中,當中約半數,即181處於1個月後仍未維修,當中150個實屬食環署應在24小時內由潔淨承辦商修理的小型維修項目;同時,亦有多達138間公廁在10年之間也沒有翻新。此外,報告也指公廁的巡查潔淨服務和記錄巡查結果的工作有不足之處,部份分區的巡查實況比規定少一至兩成。維修和管理方面的甩漏,相信也與不小港人對政府公廁的印象匹配。究竟上述維修方面的問題,或者過去惹人詬病的潔淨廁所問題,是否由於管理不善?還是政府被炮轟多時,被指因以價低者得為主的外判制度所誤事?抑或是人手和資源投放不足?政府必須盡快在硬件上強化,讓市民可安心及正確使用公廁。
不過審計報告也同時指出,公廁的損壞項目由 2015 年至 2018 年增幅了 33%,但同時期公廁和旱廁的數目則只增加了 1%。與其說設施比之前所用的易壞,我們或許要面對現實地承認公廁使用者的公德較以前為差,這相信也與不正確使用公廁而引致的衛生問題成正比。或許,近年來香港真的缺乏良好的公民教育,亦較以前不珍惜公共設施。政府必須加強教育,包括從小教導,以及在公廁張貼正確使用的標語予以提醒,減少不當使用的情況,也有助紓解維修上的壓力。
其實一隻手掌是拍不響的,社會問題如是,公廁問題亦如是。筆者還是期望社會必須正視問題本質,攜手合作,讓香港可以有更多供人友善如廁的空間。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