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顧敏康
香港此次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新高,達71.2%,相比2015年47%的投票率明顯大幅提高。是什麼令這麼高比例的選民出來投票?不同立場,當然會有不同的解讀。一個客觀的數據是,反對派多了約100萬人,由70萬變成170萬,贏了388個區議會席位。假設新增的30萬名年輕選民只投反對派候選人,那麼,多出的70萬選民應該算是沉默的選民吧?
這些選民投反對派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呢?是否屬於不反暴亂、只反政府的人士呢?有人說,170萬票投反對派,顯示了香港的民意,這種結論未必正確。陳啟宗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的問題主要是政治問題。香港市民的構成十分複雜,有1949年跑來香港的、因「三反五反」逃來香港的、大饑荒逃來香港的、文革逃來香港的、六四逃來香港的、改革開放時為逃避法律責任跑來香港的……再加上一些拿有BNO護照的,這些人或這些人的後代應該很少有國家情懷的,甚至是罵共產黨最厲害的人。
更由於香港的年輕一代受反對派蠱惑、受負面教育、受不良傳媒誤導,他們變得「恐共」,甚至反共(包括他們認為聽命於中央的香港政府)。尤其是修例事件令他們更加害怕被移送內地,所以,他們寧可選擇反對派也不選擇公義,甘願香港繼續沉淪下去。
建制派要奮起直追
建制派在選舉中慘敗,是輸在選舉不公、是輸在政府面對混亂局面仍堅持如期舉行選舉。在暴亂持續的5個多月裏,建制派候選人成為攻擊目標,他們被行刺、被襲擊、被欺凌;他們的辦事處被「裝修」、被火燒、被搗毀;他們不能進行正常的選舉工程和拉票活動;更不要說在選舉當日發生的種種舞弊行為。建制派雖然保住基本盤,支持他們的選民也從80萬增加到120萬,但是,當更多的選民因為反對政府而選擇投反對派候選人時,建制派候選人只能成為輸家。儘管如此,建制派還是要認真反思這次慘敗,尤其應該振奮精神,積極備戰明年的立法會選舉。
市民要負監督之責
政府表示尊重選舉結果,並希望選舉後社會能夠恢復平靜,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反對派早已制定好日程表:從11月28日到12月30日,他們會舉辦「感恩節集會」、「我們都是鄭文傑」、「中學生 + 銀髮族集會」、「孩子不要催淚彈遊行」、「感謝美國大遊行」、「廣告界5天罷工同行集會」、「民陣國際人權日集會」、「和你坐Stuck稅局」和「痛心疾首追悼會」。暴亂仍在發生,政府的首要任務,依然是止暴制亂。
新一屆區議會每名議員每年大約有107萬薪酬及營運津貼,在4年任期內,388名泛民主派議員將獲合共超過16億6730萬元的資源;那都是納稅人的錢,不能隨意浪費,尤其不能用於支持「港獨」言行。梁振英說得好,市民要監督當選的反對派區議員做事,如果他們有違法違規行為,就應該積極舉報。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9年12月07日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