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物質不滅,流水不腐。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下稱同學會),成立已邁入第二個十年的起點,細說從頭,十一年前,這所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凝聚了同學會的二十多位同學,畢業驪歌不唱,方是結束,正當開始,相約述志,咸認國民教育之根本,實源於國史教育。坐言起行,為推動國史教育盡棉薄,乃組成「同學會」。
先是與《星島日報》教育版合議,設立「根本月報」專欄,每月發文一篇,亦莊亦諧,過去與今天無休止的對話,歷史充滿懸疑、神秘,趣味,大量的史料化為史實,游談有根,言之有物,可供話語,由此帶出的種種價值思考,啟導向前!
其時,正值中學課程改革,初中中國歷史科被切割成四個學習方案。此一舉措,對中國歷史的學習全然不利,同學會發憤盡棉薄,乃主辦「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畫」,鼓勵中學生在國家歷史範疇內作專題研習,予以獎勵,凝聚習史風氣。翌年再辦「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兩者都受中學學界支持,每年參與的學校頗為踴躍,本會甚感鼓舞。
國民教育源於國史教育
同時,開始每年暑期按歷史主題舉辦中學生遊歷學習之旅,計有二○一一年辛亥百周年「香港.廣州.武漢之旅」;二○一五年抗日戰爭勝利紀念七十周年之「日本東京之行」;二○一六年紀念孫中山誕辰一百五十周年之「孫中山革命遺迹:檳城及新加坡兩地考察之旅」;二○一七年探索「一帶一路」之「烏茲別克.哈薩克學習之旅」;二○一八年回應改革開放四十年之「北京.天津之旅」;二○一九年紀念「五四」百周年之「北京.巴黎雙城之旅」。每次遊歷學習、以教育(Education)、參與(Engagement)、經歷(Experience)及獎勵(Exposition)為指導原則,與學生落地同行,再將同行經歷彙編成冊,回饋全港學校!
由去年開始,同學會與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攜手合作,除繼續辦好「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畫」、「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遊歷學習之旅」共三項重點活動外,更舉辦第一屆「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報名參與學校超過一百所;又彼此合力開拓年輕教師遊歷學習培育工作。今年,香港艱難,第二屆「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繼續進行,滿懷感恩,報名參與學校已達一百一十所。
這對於用心用力推動國史教育的同工而言,是極大的鼓舞,亦驗證學生對中國歷史人物潛藏的心理訴求,這讓我們深信,國民身分認同與建構,要從知、情、意、行入手,從認識國史川流不息,方可有國學可述,能領受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方有國情可知,明白今天中國之路,走來不易,要加倍珍惜。
歷史因緣,造就香港政治、經濟,文化的獨特與生命力。身分認同的價值教育,不能急不能躁,卻需要彼此各就各位、負責任地重新再做。始終認為,國民教育的根本,實源於國史教育。一步一腳印,無捷徑,不能張狂、不能偷步。中國歷史演進綿延不斷,有人物、有故事、有豐富價值教育內涵,足為後世範的人與事,等待發掘箇中情義,有益世道人心,當更有助國民及文化身分認同。
「三盞青燈映照不熄」
前面提及的《根本月報》第一篇刊載的文章,至《根本集》的第一冊面世,再至第七冊即將刊印出版,並寄奉予全港中學及小學及相關機構,必須感謝雅集出版社許煥彬先生慷慨支持,黎翠華小姐、陳勤宗先生的用心用力協助,以及《星島日報》每月提供寶貴的版面,讓「根本月報」能繼續出版。當然,郭媛平女士連年慷慨支持,出任年度資助人,讓本會歷次遊歷學習得以成行,使得學生可以開拓眼界、得益不少。
香港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部,年年幫忙借場地及刊載本會活動訊息,以及各媒體及相關團體應邀合辦,這給予本會最難以言喻的、心中永遠盛載的情誼,本會同仁同步第二個十年,繼續為國史教育的優化再盡棉薄。
屈指一算,《星島日報》支持《根本月報》出版,同樣踏進第二個十年的開始,擱筆一刻,默禱感恩,願香港情懷、國家觀念、世界視野,永遠緊扣,史家筆下三盞青燈映照不熄!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12月05日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