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換取時間的屋荒續命水
空間換取時間的屋荒續命水

房屋供應持續緊張,引發社會深層次矛盾,有需要及早紓緩「屋荒」艱虞,但因覓地建屋需時,增建過渡性房屋等短期措施,已成當前政策方向。社會各界均希望政府提升其協助者和促成者的角色,並加大財政支持,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圖以空間換取時間,大幅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追落後」,助解基層居民居住困難,再而理性地重建房屋階梯。

 

供應懸崖成形難追落後

 

根據房委會的數據,二○二○/二○二一年的公屋建設量,由早前預測的一萬二千四百伙,急跌至僅及一半的六千一百伙,供應量雖於二○二二/二○二三年度回升,但也只是二萬三千四百伙,與長策目標的每年三萬一千五百萬伙相比,仍相差甚遠。即使連同房協的可供應單位一併計算,在二○一九/二○二○年至二○二三/二○二四年的五個年度內,公營房屋落成量只有約十萬伙,較目標仍欠五萬七千四百萬伙,未來十年即使「無風無浪」,供應懸崖也已確定成型,「追落後」亦成不可能的任務。

 

屋荒如水荒,不應亦不能「牛飲」,只能先飲續命水。去年十二月底,本港公屋輪候冊累積申請達二十八萬二千三百宗,以每宗申請個案涉及兩人估計,即全港現有約五十六萬四千六百人正在輪候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亦已飆升至五年半,大有繼續上升的趨勢,政府有責任以空間換取時間,能為基層人士提供過渡性房屋單位,紓緩其居住壓力,帶給大家一個安居窩。

 

第一,政府的過渡性房屋主要包括組合屋、改裝工廈和暫租住屋。三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提供快速、便宜和安全的單位,為居住環境惡劣的輪候公屋居民,安排租金合理和環境合適的居住單位,並給「劏房戶」和「麥難民」一個安樂窩的希望。

 

第二,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既讓市民安居再而樂業,又可維護其身體和精神狀況,要避免公屋供應經常跳崖式下降,一定要有穩定而足夠的土地供應,促請當局重啟土地共享計畫和「明日大嶼」項目,並且積極開展各項拓地的計畫,包括收回棕地、荒廢農地及改劃土地用途等,確保中長期增加樓宇供應,讓不同階層市民都能獲得照顧。

 

第三,作為涉及巨額公帑和大量市民的政策,政府應為過渡性房屋計畫擬訂一個明確的目標、時間表、路線圖和成效指標,並要清晰列出所需土地的數量、來源和配套支援,以及後續的落實方案。

 

過渡性房屋填海拓地

 

第四,過渡性房屋僅屬短期扶貧紓困措施,但在「鄰避效應」和民粹式泛政治化操作下,要根治土地房屋嚴重短缺問題,政府需要有決心、有理念、有策略、有承擔的果斷行動,推續推動填海和拓地的工作。

 

第五,應把過渡性房屋納入為房屋階梯,將其與出租公屋並列,確立清晰目標,再予以優化和承擔鼓勵,不容房屋問題議而不決、原地踏步。

 

第六,政府必須主動推出政策協助非牟利機構,包括簡化審批程序、放寬規劃、建築及補地價等要求、免收豁免書費用、行政費及徵收象徵式租金批地,助推過渡性房屋。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11月27日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bit.ly/2kgU8qg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唔係呀哇
0
驚訝
0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