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香港 催淚全城
撕裂香港 催淚全城

有公關界的朋友分析今次「佔中」運動,其中一個關鍵是在9 月28 日傍晚警方施放催淚煙,他的理論,催淚煙並不是在金鐘街頭施放,而是在電視內和網絡間施放。一般市民從電視轉播和網絡視頻上得到的視覺觀感,是烽煙四起,恍若戰場。這種場面,激發了更多人到場聲援,並讓更多人支持霸佔道路,參與抗爭。

這種感覺,是在電視機前和網絡視頻中直接得到的印象,很難一下子洗刷和改變。但在事情發生兩周之後,警方也發放更多資訊時,也許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去理解事件的始末。

警方的解釋,是如果在當時仍然讓示威人士衝擊警方防線,而示威人士又早有預防,戴上眼罩、面具,和用上雨傘去抵擋香港警方於示威中慣常使用的胡椒噴霧,以當時的警力,這條防線早晚被攻破。在當時現場示威人士情緒極度亢奮之下,那條防線失守,並不是局限於攻防上的得失,而是意味區隔示威者和警隊的鐵馬將會倒下,人群會潮水般向缺口湧入,極有可能造成人踩人的情。在當時的危急情之下,要示威群眾和鐵馬防線保持一定距離,施放催淚煙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和其他方法相比,催淚煙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政治上或許會令政府失分,但在安全上可以避免當年蘭桂坊死傷枕藉的慘劇重演。到最後現場指揮官以人命安全為唯一考慮,政府事後為此而付上政治代價,也只能承受。

對香港大多數市民而言,9 月28 日的烽煙景象,可能隨時間逐漸淡忘。但「佔中」運動的深化和擴散,正在全面撕裂香港。催淚煙的刺眼催淚作用,大概只會維持三幾分鐘,但香港面臨嚴重撕裂,群體之間激烈對立,小則言語攻擊,不瞅不睬,大則仇恨敵視,勢不兩立。

文革與失控運動有共同DNA

這種對立攻擊一直惡化下去,不知會製造多少社會悲劇。這些悲劇的催淚效應,是經歷長久而不是短暫,是遍及全城而不是金鐘。

今期的《亞洲週刊》封面主題是〈香港文革vs 北京底線〉,以文革來比喻「佔中」,不一定得到大多數人認同。因為文革浩劫十年,已成歷史,大概可以蓋棺定論,但「佔中」只是發生了兩個星期,至今所產生的傷害,當然不如文革,但文革和「佔中」兩者的本質都是有違法紀、破壞秩序的群眾運動,而且這些運動在相對規模上而言,都是巨大而且廣泛。而這些大型群眾運動,都會盡力挑動群眾的情感,直至亢奮極點而不能自制,把個人積累已久的種種怨憤都盡情揮發宣泄,人與人之間再沒有緩衝。十年浩劫和兩周抗爭的結果當然不能比擬,但最終全面失控的群眾運動,卻是有共同的DNA。

「佔中」究竟是如外國媒體所報道的一場「革命」,還是行政長官梁振英所稱為的「失控的群眾運動」,其實不必爭議,因為這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剖析這個運動。在某些運動發動者的內心深處,可能真的是把「佔中」當成一場革命來謀劃;對於一些外部力量而言,也可能主觀意願地樂見革命其成。但對數以萬計曾經投入這場運動的市民而言,他們可能有不同的動機以及不同的訴求,一些是要保護學生,一些是要爭取民主。但說到底,這其實都只是關乎2017 年普選行政長官的提名門檻高低而已!所以定性為一場失控,或者起碼正在逐漸步向全面失控的群眾運動,算是最客觀現實的描述!

佔中沒明確崇高正義目標

當這場群眾運動一直持續下去,直接影響全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一些「手停口停」基層市民的生活,運動就失去了感召大多數香港市民的正當性和政治能量。一場成功的群眾運動,必須有明確清晰的崇高正義目標,在推行時可以感召愈來愈多人的認同和參與。但「佔中」運動沒有這樣的目標,而且製造了更多的敵人,進而變成壁壘分明的兩大陣營。「佔中」的群眾支持最高點已經過去,而且正逐漸下降,如無意外, 「佔中」不可能成為過半數支持的主流,再搞下去,反「佔中」群眾情緒也會被激化而逐步提升,最終兩大陣營勢成水火,矛盾無從消解。這種對立,足以把香港的繁榮穩定於一旦,也就是把財政司長曾俊華口中,經歷幾代香港人建立的「城牆」拆。自長城,比催淚煙更為催淚!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10月14日

原圖:notcomment.com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