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財政司司長公開表示,美國國會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機會很大,但認為對本港的經濟影響不會立竿見影。本欄去年12月初就《美中經濟與安全委員會》年度報告的分析,已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由於是全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制度的地方,加上美方多年來的投資及所建立的資訊情報系統,根本就不能完全放棄香港——所以美國即使要撤、要調動、要分拆目前全球化經濟網絡為中美各自牽頭的兩條產業鏈(即decoupling),仍要一段長的時間,故此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區」的地位,不可能輕言立即取消。
修例已撤回 美國照部署推法案
至於這次美國國會打算加進1992年《香港政策法》(Hong Kong Policy Act 1992)的這條《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其第6部分關於特區修訂《逃犯條例》對美國影響的各項條文,其實自特首林鄭月娥9月4日宣布將按立法會議事規則正式撤回修訂案之後,實不用急於審理,但美國國會卻反而在極短時間內加快推進,可見美方只是借勢作出早已部署的安排,甚至即使沒有《逃犯條例》修訂衝擊,也很可能在下次發表《美中經濟與安全委員會》報告後不久,便會促成《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目前不少報道和評論除了單獨關稅區這課題之外,似乎都比較關注這條法案要求美國各部門更緊密監控香港,例如商務部要確認香港有沒有切實執行美國針對「軍商兩用」科技的出口限制,及是否有按照美國和聯合國規定對北韓和伊朗作出制裁。另一重點,是法案將會賦權美國政府,禁止牽涉非法拐帶及打壓香港基本自由的官員入境,以至凍結其在美國的資產。
礙人才入官場 不利美維護利益
可是,不少人似乎忽略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一旦通過,對特區管治可帶來長遠而深層次的影響——由於高度自治有賴港人治港,而港人是否能夠成功治港,則有賴香港人當中政治領袖的水平和質素。《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表面上能「懲罰」打壓香港自由的官員,但實際上肯定會令部分在美國有資產或有子女在美國升學、或親人移居美國的香港人,將來對加入特區政府大為卻步——就算沒有被美國政府制裁,單是凍結資產作調查,也夠麻煩。
香港政治人才本來就不多,《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則把這個「人才庫」進一步收窄,那剩下來做官的將會是甚麼人?一些跟美國從來沒有絲毫關連的人,很可能是那些完全沒有國際視野而一直只往內地發展發財的人,也極可能是某類被政壇視為「土共」的那些人——若這一天真的到臨(快則2022年?),其實不單是港人不幸:讓不願意跟美國有任何瓜葛的人成為特區主要官員,對美國維護自己在香港的利益,也不見得有甚麼好處。試想想:一個只懂大灣區而不曉得三藩市也有灣區的官員,又怎可能促進兩地經濟?一個沒有全球視野的問責官員,又如何維持香港的國際地位?
美增資源吸港示威者 恐觸動北京
依上述思路,超越「只擔心香港」而從「大棋盤」角度分析,這條《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還有以下兩個關鍵點,跟中美兩國角力直接有關,甚至可能已經觸動了中央的神經,故此香港人不可不察:
首先,是這條法案4(a)部分的第2段,承諾為那些曾經因為參與2014年佔領行動而被拘捕或監禁的和平示威者,不會因為特區政府所作的刑事檢控或其他行動,而被美國當局拒絕發出學生和工作簽證——不用俗稱「良民證」也可申請到美國升學或就業,或許還不算太過敏感,但是條文明言美國除了在香港的總領事館,也會於北京和廣州提供處理這種特殊簽證之專門培訓,則等於宣布美國把「戰綫」從香港推進到內地,並藉此投放更多外交人力和金錢資源到京粵兩地(一北一南),主動吸引現時在內地生活而曾參與佔領行動的人士——可謂美方透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來間接示威。
示威以外,還有施壓——另一點要留意的是該法案的第5(a)部分的3(B)段:提出必須監控香港有否把美國敏感「軍商兩用」科技輸入內地,以協助中國打造即將在2020年實施的社會信用系統;同一部分第4段更警告,香港在大灣區的角色有可能是「用作引入敏感科技到內地」的一條違法管道——也就是美方一次過狠批「社會信用系統」與「大灣區規劃」兩大政策,更在現階段便打算指控香港是「幫兇」。
涉宏觀角力 美添文宣「集氣綫」
正因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牽涉以上各種宏觀角力,香港本身能影響的着實不多。反過來看,法案卻讓美方多了一條在國際文宣方面的「集氣綫」——現階段是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及參議院的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此後還需要經眾議院通過、參議院通過、總統簽署這3個程序,始能正式成為法律——假如香港這邊示威衝擊活動持續,但特區政府依舊沒甚麼反應,美國的參眾兩院就可以透過審議和通過等程序,在不同時間點為香港「間接打氣」:讓示威者知道遙遠的美國有人聽到他們的聲音,感受到事情正在推進,從而繼續推動整場運動的發展。
原圖:中通社微博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