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香港,被暴徒「攬炒」到街既出不得、馬也跑不了!環顧我城:破損纍纍、遊客零落、吉舖處處、失業將開始倍升、學界欺凌、謠言充斥……到這地步,大家或許會同意香港要轉變了。
筆者重申,HK Golden 50建基於一個信念:無論個人、企業以至社會要作正面改變時,最需要的是客觀準確的理據和事實,以求在充分資訊下作決定(informed choices)。那麼,無論我們決定如何--包括仍擁抱暴行,我們再也沒藉口,要為很多可成永久性破壞的後果負上全責,不能再說「我們今天不知道、不明白」了。本文先討論5點:
1)正面改變 僅5訴求可供選擇?
首先,在戾氣高漲的今天,思想容易兩極化,摯友親朋也很快非友即敵,總之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都是錯的。這就是民粹主張黨派及美國總統特朗普常用的「假二元」(false binary):將人簡分為友(好人)、敵(壞人)。套用在今天,你不贊成「5大訴求」,定是助紂為虐的壞人!至於「義士」們的行為,包括圍毆、恐嚇、甚至刑毁,都只是為人民服務的「違法達義」、是公義的!
為港解困 勿掉假二元思維陷阱
事實當然並非如此。若我們以最能惠及家人的政策作為訴求的根源,很可能會包括:年邁的父母看政府醫生輪候時間不再數以年計;子女可選擇的工種會更多元;增加經濟上流力,改善家庭收入;多造土地,增加公共空間;廣建房屋,減輕供樓負擔及公屋輪候時間;增加社會支援,如安老院舍……隨意數數也肯定不止5大訴求!而上述最緊貼家庭也最貼地的要求,跟目前社運的要求截然不同。
想為香港帶來正面改變,絕非只有支持或不支持「5大訴求」這個假二元可供選擇!正如到茶樓飲茶,點心紙有許多選擇,完全沒有需要跟着只特別為一些有特殊政治口味而設、甚至明明違背法治精神的5大訴求「套餐」。事實上,絕大多數港人,無論對社運取態如何,也面對同樣影響我們的生活問題,也有共通的需要和目標(common purpose)。我們應除下有色眼鏡,以「為港解困」為共同目標,不要掉進假二元、非友即敵的黨派思維陷阱。
2)「未來是我們的」
「時代革命」由年輕人主導。有人便指,因未來是他們的,所以應支持其行動。假設「義士」多是20多歲學生,並假設其母親在30歲產子,「義士」的父母們現約50歲。相對平均預期壽命,他們仍可活到2054年,仍有近35年可以很美好的「未來」,包括有充裕時間看到2047的過渡。
「未來」責任 屬每個港人非只青年
加上,因為父母輩人數多於孩子,直至其離開人世前,「未來」不論以人數或是「人年」(person years)計,佔大多數的中年人,以一人一票計,其實才是未來35年的決策者。筆者無意挑起世代紛爭,只是想強調口號中最重要的字,其實是「我們」:我們是一家人,包括子女及父母!「攬炒」經濟,其實等於摧毁父母最後可工作的15年,其退休生活質素實在社運人士手中!若「攬炒」真的成功,「義士」們實應準備作出更多承擔,供養自己及父母的35年「未來」。
事實上,「我們」還必須包括現已平均近80歲的祖父母。在未來5年左右,這個為香港付出最多、享受最少的最偉大一代,將相繼仙遊。筆者只能盼望,以他們血汗建成的東方之珠,就算在未來5年被攬炒粉碎,仍會在年輕兩代人心中永遠閃爍。
講到底,把「改變社會」的責任推在年輕人背上實在太重,也沒道理--未來應是每個港人的共同責任。年輕人正在汲取知識、培育智慧期,要全面把握問題廣度和深度也未夠時間,何來可以為社會作出「充分資訊下的決定」?
舉例有多少個50來歲的父母,會將自己儲蓄30多年的退休金投資,全權交給自己20歲的孩子管理呢?既然如此,為甚麼我們會將比投資複雜多千萬倍的「社會未來發展」交給他們決定呢?這麼大的責任、壓力,對未經歷前兩代人那麼多人生高低、世事風浪的年輕一代而言公平嗎?為甚麼不是我們自己拿起槳一起划船呢?
3)沒有上流力 未來就沒意思了
要做好事、做大事,一定要有持續的經濟資源支持。而未來20年,近60%的全球經濟增長都將來自中國,代表本港年輕人真是「近水樓台」。但就算有最大的帆、最快的艇,若果這精英一代因意識形態原因,不乘這未來幾十年的全球趨勢來選擇職業及發展舞台、不肯搭上祖國發展的「順風艇」,乘風破浪、揚帆出海、幫香港再創輝煌的話;那他們的前景也會和許多人口正逐漸老化、債務纏身的西方發達國家一樣,長期積弱不前。
不搭祖國順風艇 港生計無以為繼
香港93%的GDP來自服務業,而服務業是不能「打包出口」(non-tradeable)的,我們要靠客人來港享用服務,才有生意可做。亦因此,單服務本港700萬人口,我們的潛質也只限於700萬人口。但香港本身也面對人口老化,總數近250萬的退休長者將大減消費最多達70%,那香港的生計何以為繼?年輕一代的上流力又從哪裏求?
祖國的人口比香港多200倍,經濟規模大40倍,正是我們服務業需求的來源。其實,祖國發展給本港帶來的機遇,在近10年愈來愈明顯:金融業方面,內地企業佔在港上市公司數目5成、總市值6成、每日成交額7成。換言之,若不是「一國」的關係,這些公司大可以在內地或如阿里巴巴一樣,在海外市場上市,如此一來,港股每天的成交金額會收縮7成,佣金收入及從業員就業機會當然亦會隨之消失。
過去10年,當大批國民開始外遊時,其購物消費在高峰時曾佔本港零售總額近5成。而筆者身邊的建築師、律師朋友們也指出,他們各自行業的收入也有近7成跟中國的發展有關。因此,國家的中產人口崛起,對服務業需求提升,正好為以服務業為核心經濟活動的香港,各行各業也帶來裨益;而龐大經濟動力,亦轉化成支援弱勢族群需要的資源,支持政府福利開支在5年間大增7成。
4)「反中」陰謀滿天飛
民調每每指出年輕人對中國的認同感較低。這不難理解,但重要的是:中華文化重視道德,而國家法治及自由亦長期有改善。但揮舞龍獅旗、乞求英國人施捨公民待遇的人,大概沒想到過,現時每年有近1.4億國民出國旅遊,而這1.4億人度完假後全數回國,並沒違法留在異鄉。如果月亮真的是外國圓、中國又真的如某些媒體所一面倒地描繪得那麼差的話,新聞廣播的難民潮,首屈一指的來源理應是中國才對。
香港今天成就 靠專業與包容
以長年平均計,國家每年的經濟增長至少每年「生出」4個香港,香港實是「零頭中的零頭」。到底國家為了甚麼,要每天絞盡腦汁,刻意傷害這個會在四捨五入中消失(lost in rounding)的城市呢?
5)多元文明社會 始於包容
香港要資源沒資源,要土地無土地,能發展至今天,靠的就是「專業精神」:專業就是會盡力為所有客人做到最好,不會因其背景而厚此薄彼。就算今天的美國總統主動「撩是鬥非」,撥起貿易戰和科技戰、口沒遮攔卻言而無信,如今甚至全球(包括歐洲盟友)都覺得他野蠻、不理法治規則、到處鼓吹仇恨,但我們仍不會因不認同其政府而歧視美國人。
香港要有美好將來,一定要繼續成為開明的國際大都會,而國際大都會必須要多元(diversity),各地精英也被吸引到此為家,為港發力爭光。而多元則建基於包容(inclusiveness)和尊重容忍(tolerance)。同樣是國際大都會的倫敦,其居民每天說的語言和方言多達300種、宗教信仰由回教、印度教、到無神論都有。這些人的標準、追求都不一致,卻會在同一時間,為同一僱主、同一顧客、同一球隊出盡全力,做到最好。
香港的情況也類似。我城70%的長者都不是在香港出生,他們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家鄉、方言、經歷,卻造就了今天繁榮穩定、和諧美好、世人稱羨的香港--直至2019年6月之前。
那月過後,香港被大規模搗亂。如果港鐵站也建立一個關於鐵路系統被蹂躪的連儂牆,筆者會寫上:有人在這裏盡情破壞、有多代人在這裏努力建設,你呢?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19年9月20日
原圖:中央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