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反對派搞了個「遍地開花放映會」,在全港各區播放紀錄片《Winter On Fire》(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此片紀錄了烏克蘭2013年冬天發生的一場顏色革命。BBC記者現場訪問了一個看完紀錄片的年輕女孩,她感動得哭起來,抹着淚眼說: 「希望(香港)可以像烏克蘭一樣有這麼好的結局。」
可惜,那是BBC記者,如果是我,我會問她: 「烏克蘭有什麼好結局?」
這陣子,反對派的文宣不斷把今日香港的「曱甴革命」和烏克蘭的顏色革命連結起來。眾所周知,香港人都是「標題黨」,看個標題、瞥幾個鏡頭、聽幾段金句、聽首浪漫的歌……然後就「撻着」,同氣連枝、同聲一哭,我們都是烏克蘭。
顏色革命真的這麼簡單嗎?對於烏克蘭的起義,我只記得一個故事: 「帕申斯基的狙擊手」。
2014年2月18日下午3時,烏克蘭獨立廣場附近的示威者攔住了一輛私家車,檢查後發現車上藏了一支狙擊步槍。反政府領袖帕申斯基聞訊立即趕到,在眾目睽睽下坐上該輛被截停的私家車,親自保護司機離去。
巧合是,在帕申斯基親自放走持槍者的當天,示威者聚集的廣場上就發生了槍擊事件,警方和示威者均被不明來歷的冷槍射殺,雙方引發更激烈衝突,最後26人被殺,當中有四名死者是警察。
半個月後,帕申斯基等人成功奪權,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流亡到俄羅斯,帕申斯基當上總統辦公室主任,後來更升至烏克蘭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主席。
烏克蘭革命成功的轉捩點,在於那幾記冷槍,當示威者與警察爭持不下,你攻我守成了每天死局,找一個神秘人,暗地裏向哪邊開幾記冷槍,搞出人命,就會激起民憤,火舌一下子就可以燃點起來。
而當天那個「帕申斯基的狙擊手」,就是反對派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幕苦情戲,是烏克蘭顏色革命流血衝突的始作俑者。
這種冷槍效應,其實我們早見識過,200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當時民調落後的陳水扁在最後關頭中了一記冷槍,民意立即反彈,結果陳水扁反敗為勝。
以古便能鑒今,顏色革命都是一個倒模。當香港的曱甴革命去到樽頸,當特首撤回修例讓部分反對者找到下台階離場,顏色革命的幕後黑手就會使出撒手鐧,是真的殺手,他們會躲在暗處放一記冷槍殺一個人,然後挑動群情,繼而成功嫁禍。
所以,別以為修例撤回了,一切就會歸於平淡,相反,暴力必更激烈,危機將會升級。請記着,這是一場戰爭,對手不會罷休,冷槍與人命這條方程式,隨時出現。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19年9月6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