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河之旅
萊茵河之旅

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遊覽萊茵河,從下游的出海處啟程,往南向著瑞士的源頭走;起點是荷蘭的鹿特丹,經過荷蘭、德國、法國,直到瑞士的巴塞爾(Basel)為止。經營這條航線的公司有很多家,但維京號(Viking)的口碑似乎最佳,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一家。

在中秋節之夜我們搭乘由多倫多前往阿姆斯特丹的航班,第二天中午抵步。在此逗留了六天,除了適應時差,也領略了一下異地風情,之後便登上維京號前往萊茵河觀光。

我們搭乘的遊輪名叫Viking Mani,下水才四個星期,是由德國船廠(Neptun Werft)建造的,前後只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建造費高達二千五百萬歐羅;船身長度是135公尺,寬度11.45公尺,載客量190人,船員60人,置身其間沒有半點擠壓感。

我曾參觀駕駛艙,也和船長交談過。他告訴我很多有趣的常識:萊茵河的長度是以公里做單位的,船速同樣如此,日間行走的時速大約是十一公里,夜間較慢,以減輕馬達的聲響,使旅客能夠安睡。萊茵河的深度每一處都不同,船隻必須離開河底最少一英呎,否則不安全。這些距離都一直由監測儀指示。平均來說:河水深度大約是十二至十四英呎,而船身入水部分只有六英呎。船上還有導航儀(GPS),雷達系統,再加水上的交通標誌,解決了不少技術上的困難。據說萊茵河每天平均有一萬艘船通過,非常繁忙,但意外事故卻甚少發生。

維京號經營的對象是一些高齡的闊客,所以船艙豪華,服務周全。接待處、餐廳和客房都佈置得盡善盡美,小吃部和酒吧也擺設得十分體面;船艙內設置空調,溫度適中;甲板上設置跑道,可作緩步跑;那裡也放置了沙灘式的臥椅,可讓乘客舒適躺下。除此之外,還有兩個高爾夫球練習洞和其他遊戲設施,都很適合老年人的趣味與體能。

遊輪由阿姆斯特丹起程,兩岸都是平平坦垣的郊野、農田,民房。萊茵河起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高地,從高往低,由南至北,一直奔流入海,全長一千二百公里,可容納船隻行走的大約一千公里,是歐洲主要水路交通之一。由於地形高低不等,萊茵河要分段築起水閘,將河水的高度調平,船隻才可通過。水閘的容量卻限制了船身的長度和闊度,這說明了為何所有遊輪的體積幾乎都是一樣的。

荷蘭沿海陸地比海平線低,須築堤壩把海水擋住,才可避免被淹,但這只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因為堤壩若把雨水擋住,使它流不到大海去,會造成水患。聰明的荷蘭人想出一些巧妙的方法來:先挖掘儲水庫把雨水儲存起來,繼而建造風車把多餘的水灌入運河,再由運河排出堤壩外。在荷蘭到處看到的運河與風車便是當時水利工程的一些重要環節,風車在1950年之後便被電力或柴油發動的排水系統取代。保存下來的風車都變成了歷史的痕跡,讓人憑弔。

自從歐洲聯邦成立後,國界已變得很糢糊,從荷蘭進入德國的國境需要依賴船尾懸掛的國旗來確定。船長對我說:當船隻進入一個不同國家的國境時,跟著傳統習慣必須在船尾懸掛起該國的國旗以表示對主權國的尊重,但有些國家對懸掛國旗卻有嚴格規定,不能違反。如果對地理環境略有認識,也了解各地的經濟發展,一看萊茵河兩岸都是工廠林立,便知道已踏進德國的境內。

德國從大戰的廢墟中重建,成為歐洲工業的龍頭大國,萊茵河功不可沒。當進入德國國境之後,萊茵河兩岸的景色也變得特別迷人,再不是一片平坦之荒野,而是此起彼伏的群山。從甲板上遠望會不時發現一些若隱若現的堡壘,但眼前卻是一個連接一個古色古香的城鎮,構成這個地帶的特色。

歐洲有趣之處是每個國家都相隔不遠,但風土人情卻變化很大。荷蘭人善於理財,精打細算,go Dutch (分賬)的習慣豈非是由他們那裡傳過來的?德國人重視法紀,嚴格遵守。導遊不斷提醒我們:在德國走路必須留意交通標誌,否則被汽車撞倒了也不會得到同情的。

對於宗教信仰,荷蘭人似乎顯得淡薄,德國人對此卻十分認真,星期日都往教堂去,商店趁機休假,市面顯得冷清。德國人難忘兩次世界大戰戰敗之痛,對於國家高於一切的理念產生懷疑,也提不起興趣懸掛國旗,聞說縱使有人把國旗燒燬了也不會受到懲罰。德國人從歷史中得到了寶貴的教訓,再不會盲目跟隨野心家以國家利益為借口發動戰爭,成為無辜的犧牲品。如果時光倒流,希特勒是否能夠把德國推上戰爭的舞台呢?

這次旅程的重要景點之一是德國科隆市(Cologne)的天主教堂。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把這個城市夷為平地但沒有把這座聖殿摧毀。據說此事並非偶然,乃盟軍轟炸機奉命避開它,使它逃過戰爭的厄運;另一重要景點是一座具有七百年歷史的Marksburg城堡,曾居高臨下守護著萊茵河的安全,是罕有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古建築,德國人引以為榮,津津樂道。

與英國劍橋和牛津享有同等聲譽的海德堡(Heidelberg )是個古老的大學城,目前有學生六萬人,曾培育出十個以上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舉世矚目。這個地方人才鼎盛,充滿靈氣,大批詩人和藝術家慕名而來,各展所長。城郊的山上盤踞著一座巨大的城堡,雖曾經受到入侵者的破壞,但仍舊光芒四射,遠近馳名。這是此行另一不可錯過的目標。

遊輪繼續緩緩前進,在萊茵河的東岸距離源頭約三百公里的德國小鎮Kehl停泊;河的對岸便是法國的斯達拉斯堡(Strasbourg),歐洲議會所在地,從此它的知名度倍升。由二十八個國家組成的歐盟是個奇怪的產物,不知這個組織如何解決國力懸殊、利益衝突和文化差異的問題。英國和瑞士早便看透這些矛盾,所以至今不加入,保持獨立自主。我們到此的目的不是去研究政治,而是專程去欣賞這裡的的聖母堂(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教會不惜人力物力和時間把這座聖殿建設得美侖美奐,充分表現出宗教的偉大和教會的影響力。建築師仍恐未能達到教會的要求,特別加上一個哥德式的尖頂,使教堂成為世界最高的建築物。

在歐洲無論走到哪個地方去,都是宏偉的教堂、輝煌的宮殿,堅固的城堡。這些景點成為歐遊的主要內容,有人愈看愈起勁,欲罷不能,我卻感到千篇一律,遊興漸減。幸好八天的旅程將快完結,準備好歸家的心情。

原圖:shijiebang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