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你最危險的假設莫過於認為社會及經濟發展會是過去50年的直線延續(extrapolation)。過去50年經濟起飛及繁盛的動力,源自發達國家最大的年齡層,即戰後(1946-64年)出生的嬰兒潮(現在50-68歲)。他們的長大過程帶來龐大消費:上學、上班、成家立室、生兒育女、買樓買車……大致上令全球經濟年年有增長,人人有薪加。他們納的稅亦建立了福利制度,照顧弱勢社群。但隨著嬰兒潮退休,縱使多了閒暇花錢,但失去就業收入定必令他們「就住使」,消費隨時劇減過半。加上公、私債台高築,政策刺激經濟的彈藥消耗殆盡,所以將來可能再沒有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只有全球經濟衰退預測。大多數經濟泥足深陷,缺乏上流力,年輕人的生活水平將10、20、30年如一日,只有少數地區經濟一枝獨秀。正因未來20年會由過去50年一個「國國有份」、「個個都贏」的年輕經濟變成「輸多贏少」的年老世界,我們應把握眼前黃金7年(2010-16)的結構性發展機遇,為香港加磚添瓦,成為未來世界的少數贏家。
大部分國家需求不振,企業營業額也難增長,甚至下滑。為保盈利增長,它們首先會削減開支,例如銀行以櫃員機代替櫃檯員工、車廠以機械人造車等,所以歐美經濟復甦,就業情況仍無甚起色。當削支都保不住盈利,企業就會嘗試節省稅項,如Burger King 收購Tim Hortons,將總部遷到較低稅的加拿大。人才、富商也會逐機遇而居,遠走有增長或低稅的他鄉,如回歸後居港法國人急增2倍至約1.2萬人,「良民擇地而居」的個案將陸續出現。當企業及人才離開本國,政府稅收會隨之減少,加上「老化海嘯」令福利開支大增,也只有加稅一途,導致惡性循環:加稅令更多人出走,稅收反減,令福利政策被迫調整,醫療及退休金等勢將被削,令長者消費變得更弱。更甚者,正當老人家最需要治療和照顧時才來關閉醫院和安老院,看在眼裡實在令人心痛。調整政策也為社會帶來震盪,例如近日因緊縮政策出現分歧令成立不足5個月的法國內閣解散、瑞典人黨等極端右翼政黨崛起、英國工會號召醫護人員罷工等。在全球精英、富翁、企業趨「增長綠洲」避「衰退重稅」下,老經濟會像希臘般,其年輕有志之士「上流」而空洞化,越輸越多。香港要避免同樣情況,就要把握結構性發展機遇,利用我們的高增長及低稅率來吸引全球精英及企業來港,增強上流力並填補人口老化令經濟出現的缺口,繼而支持香港昂首踏上追倫敦趕紐約的征途。
過去人人都贏的50年,將變成大多數國家都輸,而且越輸越多的20年。若我們不想教育最好的一代要追逐本地缺少的上流機遇而居,遠走上海及新加坡等做「東南西北漂」,甚至與一些內地城市看齊,因年輕人到了繁盛的城市工作令家鄉變成老人村,就必須加緊將這些百年一遇的機遇鎖緊在香江,不再只纏擾於政治格子內打生打死,及早處理關乎老、中、青三代福祉、迫在眉睫的發展議題。
原文轉載自《am730》 2014年10月6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